從數學家的觀點看基礎數學教育
作者Paul Lockhart曾經是美國布朗大學、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的數學教授。從2000年開始,他自願到紐約布魯克林的聖安學校教導K-12(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數學課。
他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發願來教小孩子數學,希望能呈現給孩子們數學的美感和充滿想像力的一面,他在書中強烈批判「死記硬背」、「省略思考過程」的教學方法。
我們現行的數學教育,數學家參與不多,大多為教育相關背景的老師學者來主導。因此這本書從一個數學家的角度出發,更深刻地引出數學的內涵,並提出應用在K-12數學教育的觀念。
看完這本書後,深感現實與理想總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在升學主義掛帥講求效率的教學環境中,要做到作者所提到的理想非常困難。即便如此,我們心中仍然不應沒有理想。
在教學現場,即便無法將數學的內涵完整呈現,但至少我們心中仍然應該掛念,什麼才是真正應該追尋的目標。
數學的趣味不在於「與生活產生聯結」
教改一直設法「要讓數學變有趣」,以及「與孩子們的生活產生關連」。
然而真實的數學本來就遠超過我們所能了解的有趣,其驕傲之處就在於可以與我們的生活完全無關,這就是為什麼它如此有趣的原因。
教科書為了讓內容變得「有趣」與「關連」的目的,而編寫的一些生活故事,但如果少了與歷史相互呼應,那麼這樣的故事就會顯得牽強而做作。
數學都是從歷史脈絡產生,並因而獲得意義。
因此,我們所要追尋的,應該是有歷史觀點的數學。
並且要了解, 不論是否具有實用性,數學都是在問題背景之下發展出來的,然後從那個背景衍生出它們的意義。它也可以說是一套歷史文化傳承下的產物。
做數學的真實心境
做數學就是與模式遊戲、注意觀察事物、做出猜測、尋找正反例、被激發去發明和探索製作出論證並分析論證,然後提出新的問題
在教育現場,我們很容易因為考試的需要而讓學生大量練習很多差不多的題目。不可否認,這樣做可以協助學生熟悉課程內容,但如果過度使用,可能會讓學生感到無聊且乏味。
想法從何而來?我怎麼知道要畫哪條輔助線?那我要問你了,畫家又是怎麼知道哪裏畫上一筆?靈感、經驗、嘗試錯誤、運氣、這就是藝術,創造出那些思想的美麗小詩,創造出那些純粹理性的詩篇。
我能夠從「無」當中創造出全然簡單的美麗,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改變了我自己,這不正是藝術嗎?
這裡道出了真正做數學時應有的心理感受。它是一種能夠從「無」當中創造出「有」的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改變了我們自己。
換句話說,做數學是一種豐富且迷人的想像力探索過程。從一個自然的問題出發,進行發明與發現,這不是件輕鬆的事情。
因此,如果學生遇到一道不會的題目很快就看解答,就無法產生這樣的心智探索過程。做這道題的收穫充其量就是看懂這道題的解法,自己很難有什麼改變。
構思比事實重要
我們在教學上將焦點集中在「什麼」,排除掉「為什麼」,數學被迫降格為一個殼子。數學不是在「真相」裏,而是在說明、論證之中。
我們可以背記一些公式或是有趣的事實。但背記這些不是為了套題目,就像學習字彙必須要記憶一樣,是為了幫助我們創造更豐富、更微妙的藝術作品。
例如:三角形是長方形面積一半這個「事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以輔助線來切割的這個巧妙構思,以及這個構思可能激發出其他美妙的構思,進而引導出在其他問題上的創造性突破,光是事實的陳述絕不可能給你這些的。
數學是一門理科,著重在說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要試著提出自己的問題、自己猜測與發現、嘗試錯誤、經歷創造性的挫折、產生靈感、拼湊出他們的解釋和證明,這才是真正學習數學的過程。
我們要避免的是,一個問題被提出來後,同時也被解答了,學生無事可做。學校裡的數學,最主要的問題出在沒有「問題」。
然而,大家所認為在數學課堂裏的問題,就是那些枯燥的「習題」。
這裏有一個題型,這裏是解答它的方法。這個會出現在考試裏,今天的家庭作業是習題1-35題。
什麼是真正符合人類天性的提問?
- 一個立方體的對角線,其長度為何?
- 質數是無止盡的嗎?
- 無限大是一個數字嗎?
- 在一個平面上用對稱的方式舖磁磚的方法有幾種?
一個好的問題是你不知道「如何」解決的。這也使它成為一個好的謎題,一個吸引人的磁鐵。
我們學習東西是因為它現在吸引我,而不是為了將來可能有用。但這卻正好是我們要孩子學習數學的原因!
我們在這些小孩的數學課程裏該做些什麼呢?
玩遊戲呀!教導他們西洋棋、象棋、圍棋、五子棋和跳棋,…讓他們處於須要需要推論推理的情境。不要擔心符號和技巧,協助他們成為積極主動,有創造力的數學思考家!
學習數學,重點在於想法,而不是一再操弄符號與重複演算。
其中最重要的事實就是:數學是人類為了樂趣所做出來的一個藝術型態,它是一種探索的過程。而這些都是來自於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告知該如何解決!玩遊戲就是自然引發解決問題的動機。
因此,所謂做數學的意思是, 與模式玩遊戲、注意觀察事物、尋找正例和反例、被激發去發明與探索、製作出論證並分析論證、然後提出新的問題。
結論
數學一直是很多學生學習的障礙,因此三不五時就會有人在問,為什麼我要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
這本書直接給了答案。做數學本質上就是玩遊戲,並且能夠使人從過程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數學是由人們製作出想像的模式和節構,然後研究它們並嘗試為它們的行為做出適當甚至漂亮的說明。而這全都是為了某種純粹的智性美學。
尤其,純數學完全沒有實際或是經濟的價值,而是一種完全天真及愉悅的心智活動。藉由它,使我們得以與自己的心智對話。
因此,學習數學本身就是一件持續反饋的過程,它不是以實用性為考量,既然制度要求學生要學數學,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也無法逃避,希望在看完這本書的介紹後,能幫助讀者對數學有較正確的認知,調整好自己再出發吧!
Great content! Super high-quality! Keep it up! 🙂
我小時候也很害怕數學課,每每考試都很苦惱不知如何作答
看來不少人有這個困擾!
我也是一個討厭數學的孩子,填鴨式的教育,學數學就是為了要做習題套用公式
看來這個問題挺嚴重的~
我就連到現在大學了也還是超討厭數學,開始上課頭就會莫名的痛…而當那題目學會了,改個方法我頭腦就完全空白,這點讓我真的很頭疼
沒關係,行行出狀元!
Hello, i read your blog occasionally and i own a similar one and i
was just wondering if you get a lot of spam feedback? If so how do you protect against it, any plugin or anything
you can advise? I get so much lately it’s driving me mad so
any assistance is very much appreciated.
ok!
Hi! This post could not be written any better! Reading through this post reminds me of my good old room mate! He always kept chatting about this. I will forward this article to him. Fairly certain he will have a good read. Many thanks for sharing!
I believe that is one of the most vital information for me. And i’m satisfied studying your article. However wanna remark on some common things, The website style is ideal, the articles is really nice : D. Just right task,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