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八年級時,我們第一次學到了「畢氏定理」,這個定理告訴我們,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股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文獻上記載,畢氏定理有超過三百多種的證明方式。其中,歐幾里德的風車證法堪稱經典。到了高一下學期,我們學到了三角比的應用之一:「餘弦定理」。這一篇文章,我們要從風車證法中,觀察餘弦定理修正項出現的原因。雖然證明過程相較課本教我們的方式複雜一些,也沒有這麼直觀,但卻更可以看出餘弦定理修正項與幾何的連結。
畢氏定理的證明方法:歐幾里德的風車證法
首先,我們考慮以下這個圖形:
其中\(\Delta ABC\)為直角三角形,且 \(\angle{ABC}=90^{\circ}\),以其三邊長往外延展出三個正方形 \(ABGF\)、\(ACED\)、\(BCKH\)。
連接\(CF\)、\(BD\),並且過\(B\)點做鉛直線,分別交\(\overline{AC}\)與\(\overline{DE}\)於\(I\)、\(L\)兩點(如下圖)。
稍微觀察一下,不難發現 \(\Delta ACF \cong \Delta ADB (SAS)\),先來計算 \(\Delta ABD的面積\)
$$ \begin{aligned}
\Delta ABD面積 &= \overline{AD}\times h_1 \times \frac{1}{2} \\
&= 矩形ADLI的面積 \times \frac{1}{2}
\end {aligned}$$
另一方面,計算 \(\Delta ACF的面積\)
$$ \begin{aligned}
\Delta ACF的面積 &= \overline{AF}\times h_2 \times \frac{1}{2} \\
&= 正方形ABGF的面積 \times \frac{1}{2}
\end {aligned}$$ 因為 \(\Delta ABD面積\cong \Delta ACF的面積\),所以 $$矩形ADLI的面積 = 正方形ABGF的面積$$
同理,$$矩形ILEC的面積=正方形BCKH的面積$$
因此,
$$\begin{aligned}
正方形ADEC的面積 &= 矩形 ADLI的面積 + 矩形ILEC的面積 \\
&= 正方形ABGF的面積 + 正方形BCKH的面積
\end{aligned}$$ 亦即 $$\overline{AC}^2=\overline{AB}^2+\overline{BC}^2$$ 得證。
回顧課程:餘弦定理
什麼是餘弦定理?敘述如下:在 \(\Delta ABC\) 中,\(\angle A, \angle B,\angle C\) 的對邊長分別為 \(a,b,c\),則
$$\begin{aligned}
a^2 &= b^2+c^2 -2bccosA \\
b^2 &= a^2+c^2 -2accosB \\
c^2 &= a^2+b^2 -2abcosC \\
\end{aligned}$$
目前教科書提供的證明,主要為代數操作,快速地來複習一下:
第一個方法,作\(BC\) 邊上的高 \(\overline{AD}\)。
在 \(\Delta ABD\)中,\(\overline{BD}=ccosB, \overline{AD}=csinB\),
因此,在\(\Delta ACD\)中,\(\overline{CD}=a-ccosB\),根據畢氏定理
$$\begin{aligned}
b^2 &= (a-ccosB)^2+(csinB)^2 \\
&= a^2+c^2-2accosB
\end{aligned}$$ 這是很簡單的代數證明。
另一個方式則是使用解析幾何,建立坐標系:以 \(B\) 為原點,\(\overleftrightarrow{BC}\) 為 \(x\) 軸。
標上3個頂點坐標後,寫出 \(A\)、\(C\)兩點的距離
$$\begin{aligned}
b^2&=\overline{AC}^2 \\
&=(a-ccosB)^2+(csinB)^2 \\
&= a^2+c^2(cos^2B+sin^2B)-2accosB \\
&= a^2+c^2-2accosB
\end{aligned}$$
從以上兩個證明,我們可以看出,餘弦定理的本質其實還是畢氏定理,修正項在代數運算的過程中自然出現了。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歐幾里德的風車證法中,修正項的幾何意義。
餘弦定理的證明方法:歐幾里德的風車證法
考慮 \(0^{\circ}<\angle{B}<90^{\circ}\) (\(\angle{ABC}>90^{\circ}\)的情形留給讀者練習),如下圖所示:
顯然,\(\Delta AFC \cong \Delta ABD (SAS)\)。
接著,分別計算 \(\Delta AFC\) 及 \(\Delta ABD\) 的面積
$$\begin{aligned}
\Delta AFC的面積 &= \overline{AF}\times h_1 \times \frac{1}{2}\\
&= 矩形 AFMJ的面積 \times \frac{1}{2}
\end{aligned} \tag{1}$$
$$\begin{aligned}
\Delta BAD 的面積 &= \overline{AD} \times h_2 \times \frac{1}{2} \\
&= 矩形ADLI的面積 \times \frac{1}{2} \end{aligned} \tag{2}$$
因為 \(\Delta AFC \cong \Delta ABD (SAS)\),所以由第(1)式及第(2)式可知,\(矩形AFMJ的面積 = 矩形 ADLI的面積\)
同理,$$矩形CNOK的面積 = 矩形 ILEC的面積$$
從這裡可以看出,修正項就是指矩形\(BJMG\)及矩形\(BNOH\)的面積,其中
$$矩形BJMG=\overline{BG}\times\overline{BJ}=c\times acosB (如下圖,在\Delta BCJ中,\overline{BJ}=acosB)$$ $$矩形BNOH=\overline{BH}\times\overline{BN}=a\times ccosB (如下圖,在\Delta ABN中,\overline{BN}=ccosB)$$
$$\begin{aligned}
\overline{AC}^2=正方形ADEC的面積 &= 矩形ADLI的面積+矩形ILEC的面積 \\
&= 矩形AFMJ的面積+矩形CNOK的面積 \\
&= (正方形ABGF的面積-矩形BJMG的面積)\\
&+ (正方形BCKH的面積-矩形BNOH的面積)\\
&= (\overline{AB}^2-\overline{BC}\times\overline{AB}\times ccosB) + (\overline{BC}^2-\overline{BC}\times\overline{AB}\times cosB) \\
&=\overline{AB}^2+\overline{BC}^2 -2\overline{BC}\times \overline{AB}\times cosB
\end{aligned}$$ 證畢。
餘弦定理我已經教了數十次,第一次看到這個證明,覺得很新鮮也很有趣。教科書的編排,往往是以學生容易學習與理解為主,不一定按照歷史脈絡與呈現當初數學家的原始思想,因此我時常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不僅是為了考試,而是學習到知識的本質與內涵。
然而,在繁重的課業之下,大多數學生很難有時間閱讀整本書籍,因此採用單篇文章的形式,盡量以淺顯白話的方式書寫,方便學生們閱讀。
歡迎訂閱 高中數學數位學習電子報
學習觀念補給站:要靈活運用公式
公式不能只是背起來,而是要知道公式的推導方式,不知道怎麼來的公式寧可不要用,先用比較麻煩但真正懂的方式解題會比硬套自己不懂的公式為佳。
使用公式的原則就是,除了必須要自己會推導之外,也可以在不使用這個公式的前提下用推導這個公式的思維解出這道題。
換句話說,即使考試時忘了公式也沒關係,雖然會多花一些時間,但至少還是做得出來。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comm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