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斜槓教師的教育學習網

我是一名數學教師,之所以稱自己為「斜槓教師」,是因為體認到學校教育已不足以應付快速變遷的社會型態。雖然學校也正在積極改變,但仍然追不上變化。

在如今的社會,學習的管道已愈發多元,如果只是單純傳授知識,其實Google已可以滿足我們大多數的學習需求。

那麼什麼才是現代老師的職責呢?

我認為,無論老師教什麼,都難以趕上世界的變化。

所以老師的角色,應該試著去啟迪學生的智慧,引燃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無論世界如何改變,都能根據當時的狀況有所因應。

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老師也必須先具備這樣的能力,以身作則,才可能引領學生朝此目標邁進。

因此,老師也必須自我學習並持續精進。

自我學習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個為輸入;另一個為輸出。

所謂的輸入,就是大量閱讀,或採用線上與實體課程學習。

所謂的輸出,就是寫作分享。

因此,「斜槓教師的教育學習網」由此而生,為我的個人輸出場域。

在這裡,我將針對教育主題,分享我的理念。

希望藉由較為輕鬆的分享方式,讓讀者也可以從一名教師與家長的視角來看待孩子,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快樂健康地成長。

補習班 vs 學校

最近上課時,有些學生總愛提在學校附近的某補習班名師,今天由某一個學生開始,又引起一些人爭論不休。

大家實在不勝其擾,我只好訂了一個規矩,再提這個老師就罰站。話已經說在前面了,還是有兩個學生被罰。

當然我不反對學生分享從補習班學到的方法,補習班的名師也的確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但對於補習班好壞的爭論就沒有必要了,畢竟每個人對於好壞的判斷是很主觀的,大家各有所好,又何必強求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

我自己在學校教書前,也在補習班教了很長一段時間,前前後後跑過至少五間補習班,範圍涵蓋國小至高中。當然,累積最多的經驗還是高中。

但是這三年,因為在完全中學的緣故,得以接觸到大量國中生,其實對於教書的喜好也有了一些改變。

以前我總是希望能教高中以上,甚至也接過一些大學科目的家教。但是,自從教到一群優秀的國一學生,教學過程產生的成就感不輸給幫助一個國立大學的學生考上研究所。

而且在國一這個階段,可塑性極佳,此時是培養好習慣的絕佳時機,看到學生逐漸進步,生活就感到特別有意義。

如果將國一比喻作天堂,場景換到國三,一個班是人間,另一個班則另人感到無比煎熬。

因為國三分班的關係,學生必須重新適應新老師的教法,會有一段磨合期,這無可厚非。但對於想要外考的學生,我都是盡力協助,甚至重新整理教材讓學生使用。

有些學生覺得這個整理不錯,但希望可以調整一些部份他覺得會更好,這對我而言就是很有建設性的建議,我得以朝這個方向努力。

但另一方面,有些學生卻會以浪費紙、太多思考沒必要、沒有用、甚至太奇皅… 這類的詞彙來回應,當然還有其他的批評,實在令人感到沮喪。

前陣子看了柯p的演講,他說他在台大當外科主任時,就有年輕醫師因為被病患家屬告了兩次後,感到心灰意冷,頓失熱情,後來只跟病患在形式上的往來,不願意多加互動。

柯p跟他說,你只專注在那1%比較差的病患,卻不去想想其他99%好的病患,也許你並不適合做這一行。

有時候我覺得我似乎也是處在這樣子的狀態,為了那1%的學生心灰意冷,輾轉難眠,覺得很沒意思,三不五時還會冒出轉行後要做些什麼的念頭。

但實際上,還有那99%很棒很可愛的學生,為什麼我不去多想。現在早起出門,心中總夾雜著複雜的心情,我應該試著去放大那99%的正向與希望,而不是膠著在那1%的煎熬。 2020.12.24

不愛唸書,不代表可以不學習

學生總愛問,為什麼要學這個,我以後又不會用到。
通常會這樣問,表示他對這個學科不是很有興趣。
因為對於有興趣的事情,我們不一定要有理由,
純粹的做的開心。就像讀書這件事也一樣,
喜歡讀書的人,做這件事已經是一種回饋了,哪還要問什麼理由。

不喜歡讀書的小孩就喜歡問為什麼要讀書,
然後說,很多學歷不高的人也可以有很高的成就啊。
他說的沒錯,但卻忽略了,學歷不高的人,付出多大的努力才有你所看到的成就!很多事情都比讀書辛苦啊。不喜歡讀書,不能做為不學習或不努力的藉口。

不喜歡讀書,那你的興趣是什麼?你有什麼擅長的事?你能為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如果答得出來,也許讀書就不一定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但事實是,很多人是書讀得不好,也答不出以上三個問題,那才是大問題。

教養就像跑馬拉松

我從民國90年高中畢業後,就投入教育工作,起初先在補習班擔任數學輔導老師,後來自己接案,做起了家教。雖然我教的學生不多,十多年累積起來也不過六、七十位,但幾乎每一個學生都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以一週一堂課(2~3hr)的上課頻率,有不少學生上了一百多堂課,換算下來大約是兩年多~四年。而且幾乎全年無休,連除夕當天也沒放假。

因為時間拉長的關係,這樣的過程,讓我得以看到學生的變化。
除了成績之外,還有就是,原本不喜歡表達的學生變得更願意表達;
原本學習意願不高的學生,變得較重視學習;原本隨便的態度,也變得較為嚴謹;這些轉變都非常非常緩慢,慢到很難察覺。

這讓我深刻體會,有品質的相處非常重要。

為什麼近幾年我看到「親子共學」這個觀念會這麼有感覺?
因為,我在當家教的過程,就是在做這件事,只是我的角色是老師。
但是,如果父母願意好好做這件事,我認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

所謂的陪伴,不是要密集的投入大量時間,重點在於長時間的堅持。
例如,一週就是約定一個時間,可能兩個小時,然後把自己的事情放下,專心的對話。進行的方式,可以是共同閱讀一本書,共同玩一款桌遊,共同看一套線上課程;當然我絕對不是要父母有多好的專業去幫助孩子,我強調的是「有品質的對話」這件事。

只要有持續好的對話,會讓親子更精準知道,要尋求什麼樣專業的協助。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迷思,想說把小孩丟給老師,或是給他買一套課程就解決問題了。但往往發現,老師只是輔助,你不陪他,那套課程買了他也不會去用。如果在沒有建立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正確的觀念,就給了一堆資源,只會讓小孩更不懂得珍惜。

我在學校的班親會時第一句話開場白都是,
「歡迎各位家長加入,一同為孩子的教育努力。
教育有賴於學校與家庭的雙向配合,尤其家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只有家庭與學校的雙向配合,才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成效。」

父母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是透過觀察學習,決定了他的態度。

如果家長不配合,老師也束手無策。

填鴨式學習一定是不好的嗎?

如果問我何時是最快樂的學習階段,我想應該就是國小時期吧。
我很慶幸當時沒有被送去安親班寫一堆考卷,讓我留下開心與美好的回憶。

當時在班上,我非常崇拜幾位同學,既會讀書又會運動。在鄉下長大的我只有在體育上能與之抗衡,但說到課業再怎麼努力就是達不到那樣的水平。我的學習速度不快,所以必須花比較多時間背誦與理解。

我那時也不以為意,反正人家是有去安親班加強而我沒有,考得差一點又如何?

上了國中,第一次進入補習班,當時是體罰風氣很盛的年代。那時第一次使用了補習班老師設計的填空式講義。老師在帶內容時,就會要我們一邊將空格填上去,雖然很呆板,但那樣的設計做到了一個功能,就是讓我能夠較專心看課文而不會亂跳。再加上被補習班嚴格要求,我的成績在國中時有了明顯的進步。

填鴨式教學最常被詬病的是:僅強調記憶,忽略學生的獨立思考,導致失去創新能力,遇到新問題也無法解決。然而,填鴨式教學真的一無是處嗎?

就我個人的經驗,填鴨式的學習,可以儲備大量知識,背誦可以幫語言打下基礎。是一種短時間內快速掌握初步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它的核心價值在於高效率。這在學業繁重的教育體制下很難避免。

要在短時間內,既要學得多又要學得好,如果沒有過於常人的聰明才智,又不用點方法怎麼可能?

有一種可能,就是從小被刻意培養,大量累積知識背景。此即為「知識儲備」,以下分享一段洪蘭教授的演講:

閱讀是違反人性的,用遊戲學習才是自然的。除非少數有天份的小孩喜歡用閱讀學習,我想大多數的小孩都須要被引導,這就反映出親子共讀的重要性。

回歸正題,如果是完全的強記、背誦當成學習的主軸當然會有很大的問題。記得我博士班時,指導教授跟我們分享他的學習方式:「看一篇論文看不懂,那就先把內容吞進去,然後再設法把它吐出來。」這個吐出來的意思應該就是藉由講一遍給別人聽,或是寫作輸出。

寫出世界名著《戰爭與和平》的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說:「背誦,是記憶力的體操。」很多人認為創作都是信手捻來,不需下苦功;但其實托爾斯泰每天起床後,都會吸收相關知識,寫作時大腦才能迸發靈感。

替日本拿下第一座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湯川秀樹,能看懂中文古典,其語言學習法就是:背誦。他從完全看不懂文章到跟著大人吟讀,慢慢掌握箇中意涵,之後進一步閱讀更艱深的漢學書籍時,竟也毫無困難。湯川秀樹把中文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習經驗,反映出:想學好語言就得培養語感,而反覆誦讀雖土法煉鋼,卻是培養語感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因此,學習初期的重點,還是要先做「知識儲備」,培養感覺,或是先做應用,再求理解。相信對大多數的人而言,這才是創新與創意的起點。

好文共享:我也這樣過來!填鴨、背誦教學一定差?

「限制型思維」的教育方式產生的危害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生活有意思之處就是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很可惜的是,因為錯誤的引導,錯誤觀念的灌輸,錯誤習慣的培養,不自覺中讓我們形成了限制型思維。甚至對自己想做什麼,對什麼有興趣也不清礎,只能依照著規則及別人的期待生活。

這篇文章提到的,「要聽話」、「要乖」似乎是生活中,很常聽到大人給小孩子的指令。不可否認,規矩很重要,但那只是管理的手段。每多一項規定,就意謂著少一些彈性,少了一個思考的方向。因此,規矩不是愈多愈好,要如何拿捏,做到恰到好處,
培養出獨立思考的習慣與能力,才是教育應該努力的方向。

好文共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