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回顧

在高中數學第一冊(龍騰版單元10、南一版3-2)提到三次函數的圖形。這一段是108課綱新加入的內容,讓不少學生吃盡苦頭。雖然國中時已經有處理二次函數的經驗,但三次函數複雜許多。

回想一下,我們當初是如何理解二次函數呢?

答案是「配方法」。透過配方,我們可以觀察出來,二次函數,本身是一個「線對稱圖形」。就以一般情況來說吧,考慮一般形式的二次函數$$y=f(x)=ax^2+bx+c$$配方後可寫成如下形式$$y=f(x)=a(x+\frac{b}{2a})^2+\frac{4ac-b^2}{4a}$$ 因此 \(x=-\frac{b}{2a}\) 是此圖形的對稱軸。

然而,三次函數是否也有這樣的對稱性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先嘗試,三次函數是否也可以像二次函數一般「配方」呢?

沒問題,在課本中,就會看到整個配方過程,只是課本可能是以數字演示,而我們以一般的符號呈現如下,整個配方的過程必須熟悉和的立方公式:

$$
\begin{aligned}
y=f(x)&= a(x^3+\frac{b}{a}x^2)+cx+d \\
&= a(x^3+3x^2\cdot\frac{b}{3a}+3x(\frac{b}{3a}))^2+(\frac{b}{3a})^3 + (c-\frac{b^2}{3a})x+d-\frac{b^3}{27a^2}\\
&=a(x+\frac{b}{3a})^3+(c-\frac{b^2}{3a})(x+\frac{b}{3a})+(-\frac{b^3}{27a^2}+\frac{b^3}{9a^2}-\frac{bc}{3a}+d)\\
&= a(x+\frac{b}{3a})^3+p(x+\frac{b}{3a})+f(-\frac{b}{3a})
\end{aligned}
$$

這個配方結果,帶給我們兩個啟發:

第一:此三次函數的圖形對於點 \((-\frac{b}{3a}, f(-\frac{b}{3a}))\) 對稱。

也就是說,對於任何的正數 \(h\),點 \((-\frac{b}{3a}-h, f(-\frac{b}{3a}-h)) \) 與 點 \((-\frac{b}{3a}+h, f(-\frac{b}{3a}+h)) \) 的中點為 \((-\frac{b}{3a}, f(-\frac{b}{3a}))\) 。課本內容對此性質做了詳細的介紹。

第二:早期的數學家,就是採用這個轉換方式,將三次方程式中的二次項係數消除。也就是說,設 $$y=x+\frac{b}{3a}$$則三次方程式可以改寫為 $$y^3+py=q$$的形式。

這是對於一般三次方程式求解的關鍵步驟。雖然消去三次方程式中的二次項係數不是新鮮事,但是相信有一些學生(包括以前的我)都是直接記下這個變數變換然後代回原本的方程式驗證,高中課本提醒了我們這種變數變換出現的原因。

對於三次方程式的根式解是由誰先寫出來的,在歷史上有過激烈的爭辯。1545年,義大利的醫生兼數學家Cardano在他出版的《大技術》一書中,公開了三次、四次方程式的求解過程。事實上,在他之前,已經有許多數學家對此做了努力。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這是個對於「負數」的意義都還不太確定的年代。在16世紀時,二次方程式的公式解對於當時的數學家而言是常識。但是一旦遇到根號裡面出現負數,就會被數學家視為無解。這就是我們國中階段所面臨的情況,「二次方程式的判別式小於0,則此方程式無解」。我在國中課堂上,仍然會讓學生知道,更精確得說,不是無解,而是無「實數解」。

在高中時,我們學到了圓與直線的關係,可以用代入消去法,將判斷兩個圖形的交點個數問題轉換為判斷二次方程式解的問題。一旦這個二次方程式出現無(實數)解,就是直線與圓沒有交點的情況。雖然現在看來這不是什麼很難接受的觀念,但在當時,數學家認為這是一種「不真實且虛幻」的情況,一直不想去面對。

就在這樣的年代,可想而知,解出三次方程式是件多麼了不起的事。即使在現代中學的數學課我們也只能解出特殊的三次方程式,並不知道如何推導三次方程式的根式解。

概述三次方程式的求解方法

三次方程式根式解的推導過程,網路上已有很多鉅細靡遺的資料可參考。我試著用口語化的方式,讓讀者更容易理解。

以上已經提到,經過合適的變數變換,可以將三次方程式中的二次項消除,得出以下形式的方程式$$x^3+cx=d$$

Cardano採用幾何證明告訴我們,先找到兩個數 \(u,v\),使得 $$x=\sqrt[3]{u}-\sqrt[3]{v}$$ 接著,將此數三次方可得
$$\begin{aligned}
x^3=(\sqrt[3]{u}-\sqrt[3]{v})^3 &= (u-v)-3\cdot\sqrt[3]{u}\cdot\sqrt[3]{v}(\sqrt[3]{u}-\sqrt[3]{v}) \\
&= (u-v)-3\cdot\sqrt[3]{u}\cdot\sqrt[3]{v}\cdot x
\end{aligned}$$ 移項整理 $$x^3+3\cdot\sqrt[3]{u}\cdot\sqrt[3]{v}\cdot x=u-v$$ 比較係數可得 $$u-v=d, \ uv=(\frac{c}{3})^3\tag{1}$$ 在第(1)式中,將 \(v\) 代換掉,可得出以下 \(u\) 的二次方程式 $$u^2-du-(\frac{c}{3})^3=0$$

使用二次方程式的公式解,可求得 $$u=\frac{d}{2}\pm\sqrt{(\frac{d}{2})^2+(\frac{c}{3})^3}$$ 看起來雖然有兩個解,但無論代入哪一個,最後 \(x\) 皆相同,如下所示:$$x=\sqrt[3]{\sqrt{(\frac{d}{2})^2+(\frac{c}{3})^3}+\frac{d}{2}}-\sqrt[3]{\sqrt{(\frac{d}{2})^2+(\frac{c}{3})^3}-\frac{d}{2}}$$ 這個公式相較於二次方程式的公式解確實複雜了不少,但還不算太難以記憶。

我們試著解看看以下方程式:$$x^3+6x=20$$

對應到以上公式的符號:\(c=6, d=20\),接著找到其中一個解如下:$$x=\sqrt[3]{\sqrt{108}+10}-\sqrt[3]{\sqrt{108}-10}$$

可是,數學家邦貝利(R.Bombeli, 1526~1572) 在他的著作《代數學》中提到一個例子:$$x^3=15x+4$$ 他以Cardano的公式代入,得出以下解的形式:$$x=\sqrt[3]{\sqrt{-121}+2}-\sqrt[3]{\sqrt{-121}-2}$$ 在負數的意義還不太確定的十六世紀,這種情形很容易被視為不合理,而將此方程式視為不可解。然而,這個方程式卻可以被分解如下 $$x^3-15x-4=(x-4)(x+2-\sqrt{3})(x+2+\sqrt{3})=0$$ 這個方程式明明是有解的呀!

因此,我們可以猜測,這種三次方根 \(\sqrt[3]{\sqrt{-121}+2}\) 及 \(\sqrt[3]{\sqrt{-121}-2}\) 可以進一步化簡,就如同我們高一做的雙重根式的化簡一樣。

設 $$\sqrt[3]{\sqrt{-121}+2}=a+bi \tag{2}$$ 其中 \(i=\sqrt{-1}\)

將第(2)式等號兩邊同時\(3\)次方可得 $$2+11i=a^3+3a^2bi+3a(bi)^2+(bi)^3=a^3+3a^2bi-3ab^2-b^3i$$ 接著比較實部與虛部:
$$\begin{cases}
a^3-3ab^2=2 \\
3a^2b-b^3=11
\end{cases}$$ 得出 $$\sqrt[3]{\sqrt{-121}+2}=2+i$$ 同樣可得 $$\sqrt[3]{-\sqrt{-121}+2}=2-i$$ 因此 $$x=\sqrt[3]{\sqrt{-121}+2}+\sqrt[3]{-\sqrt{-121}+2}=2+i+2-i=4$$
一旦找到一個實數解,就可以將三次方程式降為二次方程式,接著找到另外兩個根。

此時,我們有個自然的提問:Cardano的公式可以找到其中一個解,那麼其他解要怎麼找呢?

為了不讓這篇文章過多技術性的操作,這裡就先不再詳述推導細節,如果同學有興趣,不妨Google關鍵字,三次方程式,可以找到一大堆資料。

接下來,我們來簡述一下解三次方程式這段有點爭議的歷史。

三次方程式公式解的優先權之爭

對十六世紀的數學家而言,二次方程式的公式解是常識,而三次方程式的公式解則是謀求職業發展與社會地位的秘密武器。

在1510年~1515年之間,義大利波隆大學的數學家費羅(Scirione dal Ferro, 1465-1526)提出了缺二次項的三次方程式 \(x^3+cx=d\)的代數解。當時他並未將此解法公開,而且嚴加保密,直到去世時,才將此解法傳給他的女婿納夫與一個學生費爾(Antonio Maria Fior)。

費爾原本將藉著解三次方程式謀求教職,豈料此時盛傳另一位數學教師塔爾塔利亞(Tartaglia,1499-1557)也會解三次方程式。當時(1535年)他們為此舉辦了一場比賽,比賽方法就是每個人向對方提出三十道題目,在40到50天之內解出最多題目者獲勝。結果塔爾塔利亞大獲全勝,他在2個小時之內就將費爾出的題目全部解出。

後來另一位數學家Cardano聽聞此事,用盡各種方法請求Tartaglia允許他在即將出版的書中披露3次方程式的解法,並承諾會歸功於Tartaglia。Tartaglia當然不願意,但Cardano利用他的贊助者,同時也是米蘭的統治者瓦斯托侯爵之名義,誘使Tartaglia與他碰面。Targaglia最後終於給出了「解法規則」,但是以曖昧不明的詩句形示表示,也沒有對解法的實證。

Cardano在助理Ferrari的幫助下,花了六年的時間,揣摩出那些詩句的意思,又擴展它們的含義,將十三種類型的三次方程式的解法完全呈現在《大技術》這本書中,並且以幾何的方式加以實證,甚至在後面幾章,在助理的協助下得到了四次方程式的公式解。

此書出版後的第二年,憤怒的Tartaglia出版了《新問題與發現》,前半部揭示了他發現的問題的解法,後半部則用來批評Cardano的數學能力及剽竊行為。但Cardano的助理Ferrari駁斥Tartaglia的說法,並且認為Cardano的解法應該歸功於之前的數學家費羅以及費爾才是。一翻論戰後,Tartaglia失去了教職,而Ferrari獲得了波隆納大學的教職。Tartaglia在往後的人生,一心報復Cardano,最後使盡一切手段與陰謀,讓Cardano遭到驅逐,並且破產,入獄,隱姓埋名過完一生。

在課堂上,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數學技術上的操作,但是課程安排的順序,未必是歷史發展的方式。當我們試著從歷史的脈絡中認識數學,也許可以從中獲得截然不同的體會。這篇文章就先寫到這邊。如果你對這類主題的文章有興趣,歡迎訂閱「高中數學數位學習電子報」,你會收到相關資訊通知。


參考資料


為何要花時間學習數學呢?畢竟在日常生活中好像用不到它…

不論是三角函數、微積分,還是其他學生曾經學過的數學知識,很多人很早就下定決心,這些內容將來毫無用處,覺得現在學這麼多純粹是在浪費時間。

然而,這樣的看法實際上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層面——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其實是在啟動大腦進入一種特定的思考模式,一種尋找解決問題之道的模式。

學了什麼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關鍵的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費盡心思地思考策略、學習新方法、改進舊有的方法,並且填補工具的不足。

也許未來,我們離開學校後不再需要解數學問題,但卻必然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其他難題。

當初為了解數學問題而進行的思考與訓練,正是我們所能攜帶的寶貴能力,一種無形且寶貴的資產。這種思考的靈活性和解難題的能力,終將在未來的種種場合中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