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代的私塾教育往往讓學員先背書,搞得好多小朋友會背但不會解釋,老師能不能解惑很關鍵。而現在的課本和各種輔導書極其全面,人們完全可以自學,聰明人更有很強的自學能力。那麼現代老師最大的作用是什麼呢?

正是提供即時的回饋。

在某種程度上,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練習者必須要對錯誤極度敏感,一旦發現自己錯了就會感到非不舒服,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

從訓練的角度,一個真正的好教練應該是什麼樣子?答案是,能夠隨時給隊員提供回饋。

從小學到大學,我們的教育方式無不是老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坐在下面聽,回饋僅僅出現在課堂提問、批改作業和考試之中。如果是幾百個人一起上課,就連這些有限的回饋也會被忽略。現在,很多大學把自己的課程錄影放在網上,讓世界各地的人隨便下載學習。這當然是非常難得的舉措,但這樣的學習方式缺乏回饋。

培養人才的有效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學徒制。現代教育系統把人綁在課堂上聽很多年課的做法其實是非常不科學的。學生們唯一能得到的回饋就是考試。不但如此,連考試也被進一步簡化,複雜的答題方式被減少,最後剩下的是一大堆選擇題,直接讓電腦給你回饋。

我自己的經驗

在我的認知裡,如果在課堂中無法持續產生師生互動,那麼這就不是一堂具有實質意義的課。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因就在於,現代學生學習的管道十分多元,不僅實體補習班盛行,線上資源也十分豐富,近幾年線上課程、知識變現的觀念大行其道,學生甚至不用出門,就能被動地接收到許多資訊,進而根據自己的需求,立即開通帳號學習。除此之外,有些課程還提供了線上輔導制度,學生在家遇到問題可以在社團中很快地獲得解答。

學生其實不缺這堂課,一樣可以學到他想學的內容。

所以,我在學校教學的過程中,總是在思考,學生們被集中到一間教室,我應該做些什麼,才是無法被取代的。

答案是:與學生交流、互動與反饋。

在自媒體時代,注意力是很稀缺的資源,這也是線上教學會面臨的挑戰,並且是實體教學的優勢。

如果一個老師,沒有辦法在實體課程中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那就是浪費了這個寶貴的資源。

因材施教很重要,但是在團體中不容易做到。即使沒有辦法做到一對一客製化教學,但是對於學生的提問,在不影響課程的節奏下,我還是會走到他的旁邊一對一指導,聆聽想法並給予反饋。

另外,還有幾個方向可以努力:

第一:盡可能讓課程變得有趣。
尤其對於國中部低年級的學生,不要期待他們每堂課都能乖乖坐著聽課。他們很好動、喜歡表達,而且心思敏感。與其一再阻止,不如順勢而為,才可以省力又愉快。

具體該要怎麼做呢?

  1. 可以設計一些遊戲讓學生有活動身體的機會
  2. 與他們保持對話將話題引導至有意義的主題上
  3. 多用正向語言及幽默感,讓學生得到提醒的同時,也不會傷到自尊心。

另外,這個時代的學生很常看影片,老師可以再進一步順勢而為,將影片融入課程。無論是現成影片或是老師自製的影片都可以。根據我的經驗,只要是品質好的影片,教學效果比老師講述更好也更有吸引力!

第二:給學生實做演練的時間

時常有學生抱怨,回家作業很多,寫不完。

我完全可以理解,如此多課程,幾乎每門課都有作業,尤其升學型的私立學校,主科的作業量更為繁重,甚至到了不合理的地步。但是我認為作業不是愈多愈好,所以只給學生適量的作業,希望學生有充裕的時間用心完成,而不是應付。甚至讓學生有時間在課堂上完成,並獲得立即的指導,減輕他們的負擔。

第三:提供一些挑戰的機會

再厲害的教學都很難面面俱到,尤其對於前段與後段的學生。對於同一套教學可能產生「太簡單」或是「太困難」兩種極端的反應。因此,除了緩下來等待,也可以提供好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幫助他們進入心流狀態

閱讀帶給我的思考

  1. 線上課程要加入回饋機制才會有好的效果,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2. 學徒制在中學教育中是可行的嗎?

對於問題1,我認為一個好的線上課程,即使沒有辦法做到一對一即時回饋,但是至少要有輔導機制,蒐集學生的問題並且以「文章」或「影片」或「直播課」的方式回應,盡量解決學生看課程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對於問題2,學徒制不一定要老師教學生,也可以是學生教學生,教學相長互有裨益。

筆者簡介

1對1教學案例(學生回憶錄)

桃園市復旦高中,羅O彥,錄取臺大國貿系,102年大學指考一類組桃園南區榜首。羅同學當初因為排列組合學習遇到困難尋求協助,是我教了兩年半的家教學生(高一下~高三下)。原本唸三類組,高三時因為生涯規畫決定轉社會組,是很用功的學生。除了寫完我自編教材的題目,還寫了徐氏數學,基礎訓練紮實。苦盡甘來,恭禧展翅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