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女兒即將上幼稚園,我一方面很期待,希望她能順利地融入團體生活,體驗到更多元化的學習型態。另一方面,我也時常在學習,如何讓家庭教育能成為孩子最強的後盾,並且與幼兒園有良好的配合。
由於疫情的影響,我們改變了原本的計畫,轉而報名公幼與準公幼,後來幸運中籤,因此由私立雙語幼兒園轉為公立幼兒園。因為我堅信,只要家庭教育能發揮正常的功能,我們投注在幼兒園的部份無論是時間或是金錢上,在比例上是可以降低的。
我認為,幼兒園所扮演的角色,是減輕家長教育負擔的一種輔助,但無法保證教育的品質,最終還是要以家庭教育為主。而家庭教育優劣的關鍵在於家長願不願意持續學習,能不能提供孩子好的環境與榜樣。
教育是什麼?教育學者福祿貝爾說:「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這句話始終在我的心裡。
我是一名中學老師,教書近二十年,接觸過無數的學生,然而卻是第一次接觸幼教領域,這是每一個父母的必經之路與必修課,對我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戰。因此,我懷著一顆謙卑之心學習,希望能建立正確的育兒觀念,避免自己的無知,或是長輩傳承下來似是而非的觀念與價值觀再複製給下一代。
這一篇文章,除了分享育兒觀念之外,也是我為女兒上學前的準備與資訊整理,歡迎家長們一同參考。
補貼政策
上學前的必備用品整理
要帶至學校的民生用品
- 牙刷一支(勿帶牙膏)
- 漱口杯(小的)
- 抽取式衛生紙一包
- 室外拖鞋
- 一套換洗衣服
要帶至學校的學習用品
- 書包
- 圍兜
- 睡袋
- 運動服(冬)
- 運動服(夏)
- 不鏽鋼碗
- 姓名貼紙
教育觀念的建立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正在持續成長的個體,有無限發展的可能。然而,他們還不成熟,因此須要有好的引導,讓她們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在井然有序的生活中,勇敢大膽的探索、主動熱情的投入。在不斷嘗試錯誤中盡情地體驗學習的歷程與樂趣。
首先,大人們應該先了解,到底什麼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根據義大利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的講法,孩子天生就有喜歡探索的習性,他們對兩件基本的事會高度認真:一是專注在自己選擇且喜愛的工作上,二是獨立完成工作的追求。
教育的工作,就是讓孩子好好做這兩件事。
有些家長將孩子的每一件事情都打點好,等於是剝奪了他發掘自己喜愛事物的機會,以及無法獲得完成工作的喜悅與成就感。
大人可以怎麼做?
一個好的教育,不是做得愈多愈好,而是能夠體察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先來說說該做什麼吧。我認為一個好的教育,是創造愉快的學習情境,提供資源,並且搭配高品質的陪伴。有些家長,花了大錢,買很多書,讓孩子上昂貴的幼兒園或才藝班,但卻很少陪伴孩子,或是人在孩子身旁卻心不在焉划著手機,講著電話,這樣的陪伴往往是低品質且無效的。
那麼什麼是不該做的呢?
以大人的權威,用自己的主觀強行介入,而非經由客觀的態度觀察孩子的需要,這是要避免的。
事實上,孩子能學習的,遠比大人想像得多。
因此,要虛心學習,好好觀察孩子,適時協助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的學習,絕不是事事代勞,事事限制。
在幼兒園要學些什麼呢?
培養運動力,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來自醫學領域的研究證實,運動可以使人心情愉快,提高注意力,幫助記憶,讓學習效果更好。身體健康優於所有的學習,幼兒正值身體發育的重要階段,缺乏運動會影響身體健康,對幼兒的動作發展、智力發展和情緒控制也會造成負面效應。
運動不僅僅和身體動作發展有關,而且還能促進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正向的情緒物質、血清素和我們的情緒、記憶有直接的關聯,而正腎上腺素則是與注意力有直接的關係。
因此,讓孩子多接觸運動,不但能夠使他(她)保持快樂的心情,維持強健的體格,同時也有助於靜態的知能學習。與孩子一起運動,是父母可以帶給孩子很棒的一樣禮物。
以我個人為例,在疫情之前,我們很常帶小孩到大公園運動:例如大都會公園、桃園共融式遊戲場、…
這些公園的設施很多樣化,有跳跳床、迷你版攀岩、滑草區、立體攀爬球、…
另外,也可以自己帶羽球拍、或是皮球,找個空曠的場地進行拋擲或揮擊。
總之,就是透過多元的體能遊戲增加孩子進行各項動作的機會。
運動的好處多多,值得父母投資心力經營。
所以,一個好的幼兒園,必須具備讓孩子可以進行大肢體活動的空間。
學會共處,培養合作分享的能力
目前臺灣少子化及小家庭型態,很多獨生子女在家中缺乏與手足或同儕相處互動的機會。因此,在幼兒園學會與人好好相處,合作分享,是幼兒教育的另一重要使命。
學會求知,培養主動探索與思考力
建構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相信自我的能力是可以藉由努力學習而提升,因此面對困難時較能夠持續努力,在挑戰的過程中學習並成長。而抱持「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則認為天賦與智力是固定的、難以改變,所以面對挫折時,會逃避,放棄努力,而不是設法解決。
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具備成長型思維呢?
關鍵就藏在我們日常的話語當中,大人是帶給孩子成長型思維的語言還是固定型思維的語言?
所謂成長型思維的語言應該是多鼓勵孩子自我挑戰,找到專長興趣發揮自己無限的潛能。另外,也要教導孩子適切的學習方法與策略,不要害怕失敗與挫折,讓孩子相信經過不斷努力是會持續進步的。
Ref:【破解迷思】成長型學習的六把金鑰,有效提升數學成績的方式
從遊戲中學習
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遊戲是幼兒學習最自然的方式之一。因此,幼兒園要能夠提供孩童盡情遊戲的場域,甚至採用遊戲化教學的方式進行。
閱讀習慣的培養
閱讀,是一個人一輩子重要的自學能力。
然而,閱讀不像玩遊戲一般是幼兒自然的學習方式,必須靠後天逐步的學習與養成。
幼兒初期的閱讀,便是親子共讀,這是家庭教育必須施力的地方,也是父母與孩子建立高質量對話的媒介。大人要用正確的方式帶孩子閱讀。
親子共讀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喜歡閱讀,並且對閱讀產生正向的感受。接下來,就是廣泛閱讀,可以從興趣著手,再逐步擴大興趣的範疇。隨著孩子的發展,再邁入深度閱讀,及自主閱讀。
那麼怎麼樣才是高品質的親子共讀方式呢?
從問題出發,引發孩子主動思考、發問與回應。並且能夠聆聽,表達獨立觀點,大人必須尊重孩子不同的想法,並給予正向回饋。
另外,父母也應該要有閱讀的習慣,才可以帶給孩子好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培養出終生學習的習慣。
這篇文章就先分享到這邊,相信當中許多的論點,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起到提醒的作用,不要忘了教育的初衷,可以讓下一代變得更好。
筆者簡介
我是一名中學數學教師,我重視孩子的教育與成長。教書近二十年,深深覺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我虛心學習,期許與孩子共同成長。這也是斜槓教師的教育學習網的核心理念之一。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comm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