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效果好的人,他們的學習方法都是相似的,
學習效果不好的人,則各有各的學習方法。
那麼什麼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第一、要在學習時間上安排一定的間隔,
不要把學習擠在一段時間內一次完成
(像是考前臨時抱佛腳)。
科學研究顯示,**間隔重複(Spaced Repetition)**
比集中學習更能幫助記憶長期留存。
每天花短時間反覆複習,
比起一天熬夜K書,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在不同的場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個內容
例如:上課聽講時,看老師演示一遍;
上課聽講時,看老師展示一遍;
下課後,自己動手解一遍題目;
再來,和同學討論時,用自己的話講解一次。
這種多通道學習法,可以讓大腦從視覺、聽覺、語言、
動作等多種感官去吸收同一個知識點,大幅提升理解力與記憶力。
當你能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表達一個觀念時,
就代表你真的「學會了」。
讓學習方法與學習內容相匹配,
而不是與學生的喜好相匹配,
才是科學的做法。
第三、要經常參加測驗,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關知識。
真正的理解與記憶,必須經過「主動回想」與「實戰驗證」。
做題目不只是檢查對錯,更是在練習把腦中的知識提取出來,
每次做錯,其實都是一次「查漏補缺」的好機會。
因此,測驗不是用來打分數,而是幫助學習的工具。
不要怕錯,要怕的是錯了也不知道錯在哪裡。
這就是刻意練習所說的「回饋」。
不測驗,就無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學會了,
不確定是否在認知上仍存在盲點?
第四、要把新學到的知識和以前的知識建立連結
當你能把新的觀念和舊有知識連結起來時,
記憶會變得更牢固,理解也更深入。
舉例來說,學會一元一次方程式後,
再學連立方程式時,就能從「單一變數」延伸到「兩個變數」,
這樣的學習不是從零開始,而是站在原本的基礎上向前推進。
如果每個單元都像孤島一樣互不相連,
學起來就會感到吃力又混亂。
學習的過程應該像是搭積木,一層一層往上堆。
⤏ 新舊知識連在一起,熟悉加上意外,
知識才算是真正長在你的大腦之中。
第五、要專注,不要一心多用
現在的學習環境充滿干擾,
手機通知、社群訊息、影片推薦……
只要分心一下,就可能中斷學習的節奏。
大腦在轉換注意力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量,
讓你學得慢、記得少。
專注學習 30 分鐘的效果,
往往勝過邊滑手機邊讀書兩個小時。
你可以設定短時間的專注學習區間,
告訴自己:「這 25 分鐘內,我只做這件事。」
養成這樣的習慣,學習效率會大幅提升。
結論:
每個人的天賦不同,無法強求,
但好的學習方法與習慣,加上持續實踐,
可以讓人產生明顯的轉變。
天賦固然重要,但還是要使用正確的方法與態度。
那些學得快、記得牢、考得好的學生,
不一定是因為他們比較聰明,
大多時候是他們掌握了一套有效的學習方式,
並且持續實踐。
不要再盲目尋找什麼「最適合我的學習風格」了,
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其實都很相似——
間隔複習、多元練習、主動測驗、建立連結與全心專注。
走在正確的路上,不用太久,你也會看到自己的改變。

歡迎訂閱 數學數位學習電子報
每週定期發信,與你分享數學數位學習、家庭教育與學習如何學習相關主題。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comm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