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檢視:如何提升讀書效率?】
天助自助者:對學習方法多一點認識,有益無害。
▋十種好的讀書方法
1. 回想學習內容
這是什麼?
所謂的「回想學習內容」,就是在學完一段知識後,
不看書、不看筆記,用自己的話把剛剛學的內容說一次或寫出來。
為什麼這麼做有效?
這種方式比重複閱讀更能幫助大腦抓住重點。
因為回想時,大腦必須主動從記憶中搜尋資料,
這個過程會強化連結,也讓學過的東西不容易忘。
怎麼做?
看完一頁或一個單元後,闔上書本,試著用自己的話講一遍或寫下要點。
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剛學到什麼?」、「有哪些重點?」、「我會怎麼跟別人解釋這段內容?
並且試著寫下來。
2. 間隔練習
這是什麼?
不要把所有的學習擠在一天完成,而是把學習內容分散在好幾天,
透過「間隔」來反覆複習,效果較佳。
就如同運動員的訓練一樣,每天只能承受一定的訓練份量,
大腦也是如此。
為什麼這麼做有效?
大腦需要「忘記一點點、再重新想起來」的過程,
記憶才會變得穩固。
這就像鍛鍊肌肉,不是做一次100下伏地挺身,
而是每天做一點,效果才會長久。
怎麼做?
安排一週的讀書計畫,把複習時間穿插在不同天數:
第一天學,第三天複習,第七天再複習一次。
用複習App(像是Anki)或建立「間隔複習表」幫助自己規劃。
小提醒:
千萬別等到考前一晚才猛K書,這叫「集中學習」。
也許你覺得成績表現還可以,
但考完就忘,長期來說,效果很差。
與其讀10小時不如每天讀1小時、分5天完成!
3. 交替練習
這是什麼?
交替練習是指在學習或練習時,
不是重複同一種類型的題目或內容,
而是「混合」不同主題、題型或技能來練習。
為什麼這麼做有效?
研究發現,雖然交替練習在當下看起來比較吃力,
但會逼大腦思考「現在要用哪一種解法」,
能夠訓練出真正的理解與靈活應用力。
這比起一整排都在練同樣題型(像是只寫一次函數的題目)效果更好。
怎麼做?
數學練習時,不要一口氣做完20題一模一樣的題目。
試著每幾題就換個題型:幾何、代數、函數穿插練習。
英文閱讀、自然、社會等科目,也可以把不同章節交錯讀,
避免單一路線過度重複。
小提醒:
一開始會感覺「不熟」、「做不順」,
但這正是大腦在努力分類與理解的過程,不要被暫時的不順打敗!
4. 測驗所學
「測驗所學」不是指真正去考試,
而是用小測驗的方式,主動檢查自己是否真的學會了。
你可以自己出題或請家教老師協助
為什麼這麼做有效?
因為「擷取記憶」的過程就是在加強記憶。
每次測驗就是努力回想的過程,
有助於讓所學在你腦中變得更穩固。
另外,測驗會讓你發現哪些地方還不懂,
及早補強,不會到了考場才出包。
怎麼做?
學完一章,不要馬上翻頁,先做幾題題目測驗自己。
自己出題給自己,也可以和朋友互考。
做完題目後,不只對答案,更要問自己:為什麼對?為什麼錯?
小提醒:
不要怕做錯,錯誤就是學習的黃金機會。
與其一題都沒錯卻只是背熟,不如錯兩題但搞懂背後原理,
那才是真的進步!
5. 先解決困難的部份
讀書時,不要總是挑簡單的先做、先讀,
而是把最難搞懂、最容易卡住的內容擺在前面處理。
為什麼這麼做有效?
大腦在剛開始學習時,注意力最集中、能量最多,
這時候正是攻克難關的最佳時機。
如果一直拖到最後才碰難題,往往已經累了、分心了,
結果效果大打折扣。
怎麼做?
開始讀書前先列出「今天最難、最不想面對」的三個點,把它們當作第一優先。
先讀不懂的章節、先寫最不會的題型,處理完再去做你熟悉的部分,
會有成就感也不容易拖延。
小提醒:
面對困難不代表要自己硬撐,可以搭配查資料、
問同學或老師,讓「解決困難」變成一種可以練習的能力。
你越敢面對,它就越不難!
6. 圖像記憶法
圖像記憶法就是把文字或抽象概念,
轉化成「圖像」來理解或記住。
可以是圖表、流程圖、心智圖,甚至是你腦中的小劇場畫面。
讓記憶不再只是字,而是有畫面的故事。
為什麼這麼做有效?
大腦對圖片的處理速度比文字快得多,
視覺資訊更容易留在長期記憶中。
圖像不只能幫你記,也能幫你理解。
就像地圖比一堆路名更容易看懂一樣。
怎麼做?
讀完一章後,用心智圖整理關鍵概念與彼此的關聯。
把流程畫出來,例如:某個公式的推導過程、細胞分裂的階段順序。
對抽象觀念自己亂畫也沒關係,只要你自己看得懂,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小提醒:
圖畫不需要很漂亮,不是要交作業,是幫助記憶。
圖像記憶的重點在「自己動手畫」,而不只是用看的。
自己畫過一遍,印象會深刻許多!
7. 自我講解
自我講解就是你邊讀邊講、邊寫邊解釋,
對自己說「為什麼這樣算」、「為什麼這句話是重點」、
「這一步到底做了什麼?」
這不是死背,而是讓你的大腦參與進來「解釋」知識的過程。
為什麼這麼做有效?
因為「講出來」就代表你不是只是看懂了,
而是真的能夠轉化成自己的語言。
研究發現,自我講解能加強理解、
促進遷移應用,學習的效果遠遠超過只是閱讀或抄筆記。
怎麼做?
看完一個公式或解題步驟後,試著說明:「這一步是因為……,接下來要……」
不要只在腦中想,建議「小聲說出來」或「寫下來」,讓大腦處在主動整理模式。
也可以用錄音、自言自語、對鏡子說都可以,重點是讓你自己講給你自己聽。
小提醒:
如果你講不出來,代表你還不夠懂,
這時候就該回去重看一遍。不要只是「看起來會」,要「講得出來才算數」!
8. 講給別人聽
「講給別人聽」就是把你學到的內容,用最簡單的方式講給別人聽。
最好是講給不熟這個主題的人(例如家人、朋友、學弟妹),
看你能不能讓對方「真的聽懂」。
為什麼這麼做有效?
因為真正的理解,不是你自己懂,而是你能讓別人也懂。
當你講給別人聽時,你會發現哪些地方自己講不清楚、講不順,
這正是需要補強的地方。
這個過程同時也強化記憶、組織邏輯和說明能力,
是一種學得更深的練習。
這正是「費曼學習法(Feynman Technique)」的核心精神。
這種方法就是以「講給一個完全不懂的人聽」
為標準來檢驗自己是不是真的懂。
怎麼做?
把剛學的觀念講給同學、家人、甚至玩偶、鏡子聽都行!
可以搭配小白板、手繪圖來說明,效果更好。
假裝你是老師,要準備一段教學影片,整理重點+說明+例子。
小提醒:
如果對方聽完說:「喔~我懂了!」那你真的厲害。
如果對方聽完說:「蛤?可以再說一次嗎?」別氣餒,
這就是你回去補強的絕佳線索!
9. 應用學到的知識
「應用學到的知識」就是把書上學到的觀念,帶出課本、用到生活中,
或是在新的題目、新的情境中活用。
這樣可以幫助大腦建立更多連結,把知識變得更靈活、更實用。
為什麼這麼做有效?
因為應用就是理解的證明。
當你能夠把一個概念用在不同的情況,
代表你不只是背起來,而是「懂了怎麼用」。
這會讓知識牢牢記在大腦深層,
而且更容易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怎麼做?
學完數學公式,就找生活中能套用的例子:例如用一次函數預測飲料的總價。
看完歷史事件,就思考現代社會有沒有類似的情況。
學完一個英文單字或文法,用它寫一段自己的句子或故事。
小提醒:
你不一定要等到「老師出題」才開始應用,
可以主動找機會練習,甚至「自己出情境」來應用學過的內容,
才是真正厲害的學習者!
10. 休息
「休息」不是放棄學習,而是主動讓大腦有空間處理資訊。
有效的學習不該是馬拉松式地硬撐,
而是像間歇訓練一樣,有節奏地輸入與整理。
為什麼這麼做有效?
當你學習一段時間後,大腦需要時間去「鞏固」這些新資訊,
這過程通常在你休息、散步、甚至睡覺時發生。
如果一直狂讀不休息,大腦會超載,學的東西反而容易模糊、混亂或直接忘掉。
怎麼做?
採用「番茄鐘學習法」:讀書25分鐘→休息5分鐘,
每四輪再長休15-30分鐘。
休息時盡量不要滑手機或看劇(這會讓大腦轉而處理更多資訊),
改成伸展、走走、泡杯茶或閉眼放空。
最強的休息方式就是:睡覺!
尤其是深度睡眠,會強化白天學到的記憶。
以下這些方法,能免則免。
它們不僅浪費時間,還讓你以為自己有在努力,事倍功半。

▋十種糟糕的讀書方法
1. 被動式反覆閱讀
將課本或講義從頭到尾反覆瀏覽,
看起來有在讀書,實則沒有記住內容。
這種「眼睛在看、腦袋沒在動」的學習方式,
只會讓你陷入一種錯覺:我很努力,但成績卻沒有進步。
📌 改善建議:
讀的時候請「動腦」而不是「動眼」,
每一段落讀完都試著自己用話複述一次。
或者在空白紙上畫出概念圖,
邊讀邊整理邏輯脈絡,學得更有結構,也更容易記住。
2. 劃了滿篇重點
劃了線的文字,不代表進入腦袋。
劃了滿滿的重點,就是沒有重點。
很多人讀書時螢光筆一路狂飆,
把整頁都當重點劃,其實只是讓自己「感覺有在讀書」。
但這樣的標記根本無法幫助記憶與理解。
當中的標記,對於考前複習,也完全沒有用處。
📌 改善建議:
第一遍閱讀時,專注理解,不要急著劃重點。
等到你真正懂了,再回頭挑出那一句最能引出整段內容的關鍵詞或概念。
要記得,「重點標記是幫你未來複習時的捷徑,而不是讓你看起來很用功的裝飾品。」
3. 只是看解答,就以為自己懂了
這是學生最容易犯的嚴重錯誤之一。
看到題目卡住,就立刻翻解答,
看完之後心裡想:「喔~原來這樣算,我懂了!」
但這種「看起來懂」的感覺,只是短暫的錯覺。
下一題換個問法,你又不會了。
📌 改善建議:
不要輕易看解答,不會的題目,
可以先記起來,留一點時間讓潛意識發酵。
有時候洗個澡、睡一覺、散步一圈,腦袋會自己冒出靈感。
如果隔一段時間還是不會,再回去看解答,
這時你才會真正知道自己卡在哪裡,也更容易記住正確的解法。
看完解答後,請立刻蓋起來,
重新做一次看看自己能否完整寫出步驟與答案。
真正的學會,是你能自己重現過程。
如果有不會的地方,也要試著寫下為什麼不懂,
再針對那一點去補強,才能真正的進步。
4. 過量寫同類型的題目
很多人以為「題目寫越多,就越厲害」,
但如果你寫的都是同一種你早就會的題目,
那只是重複動作,沒有挑戰,更不會成長。
這種練習,就像在原地跑步,看起來很努力,
其實沒前進。
📌 改善建議:
每個觀念練習 2~3 題確認會了就好,
接著就應該挑戰不同變化、不同難度的題型。
如果想進步,就要把時間花在「還不熟的部分」上,
而不是只做讓自己有成就感的題目。
5. 做題目之前沒有讀課本
很多學生課後不複習,只急著寫作業。
結果一寫就卡、一卡就煩,一堆題目看不懂,
不知道怎麼下手,只能問同學或抄答案,最後還是沒學會。
📌 改善建議:
寫作業前,一定要先複習課程內容與老師講解的範例。
確保自己的觀念已經穩固,基本題型也掌握了,
再開始動筆寫作業。
如此會你寫得更順,也更有信心。
作業不是要折磨你,而是幫你透過練習,
加深印象,強化記憶,真正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6. 不斷分心
你是不是也常一邊讀書、一邊滑手機?
或是一邊寫作業、一邊聽音樂?
總覺得自己可以多工處理。
但事實是,大腦每次切換注意力,
就會消耗大量能量。
結果就是,書沒讀進去、時間也浪費了。
📌 改善建議:
讀書時,請關掉手機通知、把社群軟體暫時登出,
或直接用番茄鐘法(25 分鐘專注+5 分鐘休息)幫自己進入狀態。
你越能控制自己的專注力,學習效率就會大幅提升。
7. 用錯誤的時間讀書
明明白天精神最好,卻拖到晚上才唸,
結果看沒幾行就開始打瞌睡。
也有人剛吃飽就坐下來唸書,結果腦袋昏昏沉沉,
根本吸收不了。
用錯的時間讀書,不只是浪費時間,
更讓你對讀書產生排斥感。
📌 改善建議:
觀察自己每天的精神起伏,找出自己最清醒、
最有活力的時段,把那段時間留給「最需要思考」的科目。
學習不只是花時間,更要花對時間。
8. 讀書不訂計畫,只憑感覺
今天想讀什麼就讀什麼,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或是明天考什麼就唸什麼,沒考試就沒唸書。
沒有方向、沒有順序,結果時間過了,
將一些不緊急卻重要的事,變成之後緊急又重要。
這樣的事情一多,就會疲於奔命,
永遠在救火,從來沒真正掌握過學習的主導權。
📌 改善建議:
每天花 5 分鐘簡單排一下計畫,
把讀書變成「有目標、有安排」的任務,
而不是「想到再來煩惱」的壓力來源。
長期下來,你會發現自己更穩定、更踏實,
也更不容易臨時抱佛腳。
9. 完全沒有覆盤錯題
很多人題目錯了就錯了,
寫完就丟一邊,心想:「下次不要再錯就好。」
但實際上,下次真的遇到類似的題型,還是會錯。
因為你太高估自己的記憶力。
錯題如果沒有被整理、沒有被重新理解,複習,
只會一錯再錯。
📌 改善建議:
建立一個「錯題本」,不一定要抄題目,
至少記下錯的觀念、當初為什麼會錯、正確的解法是什麼。
每週花一點時間回頭看錯題,這些就是你最需要補強、
也是最有機會進步的地方。
10. 睡眠不足
你以為讀書就該熬夜,睡得少一點沒關係。
但其實,睡眠才是幫助記憶鞏固、讓大腦真正吸收知識的關鍵。
每天都睡不飽,大腦反應慢、注意力渙散、學過的東西記不住,
無論你多努力,都是在低電量狀態之下硬撐,事倍功半。
睡眠不足,效率低落,讓你必須花更多時間讀書。
結果造成睡眠時間更少,惡性循環。
📌 改善建議:
課業再重,也要讓自己睡眠充足。
怎麼做?
1. 請珍惜午休時間
午休小睡 20~30 分鐘,效果出乎你的想像。
研究顯示,這樣的短暫睡眠能有效恢復注意力、
增強記憶力,下午上課精神也會更集中。
不要拿午休時間滑手機、聊天或補作業,
這短短半小時的休息,將有助於你提升學習效率。
2. 與其熬夜硬念,不如早點睡、早點起,
精神好才有真正的學習效果。
記住:學習靠的是清醒的大腦,不是疲憊的意志力。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comm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