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兒即將上幼稚園,我一方面很期待,希望她能順利地融入團體生活,體驗到更多元化的學習型態。另一方面,我也時常在學習,如何讓家庭教育能成為孩子最強的後盾,並且與幼兒園有良好的配合。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正在持續成長的個體,有無限發展的可能。然而,他們還不成熟,因此須要有好的引導,讓她們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在井然有序的生活中,勇敢大膽的探索、主動熱情的投入。在不斷嘗試錯誤中盡情地體驗學習的歷程與樂趣。
讓天賦自由 / 找到熱情 / 創造價值
最近女兒即將上幼稚園,我一方面很期待,希望她能順利地融入團體生活,體驗到更多元化的學習型態。另一方面,我也時常在學習,如何讓家庭教育能成為孩子最強的後盾,並且與幼兒園有良好的配合。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正在持續成長的個體,有無限發展的可能。然而,他們還不成熟,因此須要有好的引導,讓她們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在井然有序的生活中,勇敢大膽的探索、主動熱情的投入。在不斷嘗試錯誤中盡情地體驗學習的歷程與樂趣。
我們常誤以為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這是危險的迷思。腦科學最新研究告訴我們,我們的學習潛能是無限的,大腦的可塑性可帶來驚人的改變。但前提是,必須擁有成長型思維。正確的思維與信念會保護我們,激勵我們,使我們不受刻板印象的傷害,繼續學習並且持續進步。
這篇文章,我將介紹大腦解鎖/Jo Boaler提出的六把學習金鑰,搭配自身將近二十年的教學經驗,與讀者分享,如何有效學習,進而提升數理成績的方法。
做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處理各式各樣的狀況。這些年輕的生命,總是會拋出一道道難題,考驗著我們的耐心與應變能力。很多時候,我捫心自問,怎麼做才是對的,我這麼做的依據是什麼?從過去的經驗?抑或是前輩們告訴我的方法?開卷有益,今天,我們一同從大腦科學的角度出發,結合我的實務經驗及作者的專業尋找解答。
想要孩子有好的身心發展,就讓他好好玩遊戲。遊戲是兒童學習了解和體驗周遭世界的主要方式。很多研究顯示,孩子在創造遊戲時的想像和自我導向,能強化身心發展。但什麼才是對孩子有益的遊戲呢?今天我們要來探索這間位於台北大安區的兒童博物館,一同來看看裡面有什麼吧!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補教名師,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喜歡讀書、獨立、對人生有野心的資優生孩子」
我自己也曾經在補習班工作過一段時間,從高中畢業開始,就一直在從事數學教育的工作。
我擔任過國小安親班「奧林匹克數學」指導老師,升大學補習班數學輔導老師、國高中數學家教、高中補習班老師、大學研究所助教、明星私中數學教師,接觸過上千位學生。
另一方面,我也是一個孩子的父親。
因此讀這本書,對我而言也是一個自我省思的過程。
無論從一名教師或家長的角度,我始終認為,觀念才是教育成敗的關鍵,閱讀與寫作是翻新觀念的重要習慣。
因此,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一方面希望帶給同樣身為家長的讀者們一些參考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自我的期許,避免我的無知耽誤了孩子與學生們而不自覺。
親子共讀是父母與孩子溝通一個很好的方式。與其說教打罵,不如身教、陪伴並搭配故事輔助,一點一滴將觀念帶進孩子心裡。
這一篇文章,我要來介紹這本書,「跟著莊周學莊子」。
我希望可以將我在另一本書(猶太人超越全世界的讀書法/李大熙)所學到「Havruta 哈柏露塔」的方法運用在與孩子共讀這本書上面。
回歸到學習語言的本質,「會不會使用」應該是比「考不考得好」要優先考量才是吧!雖然不須要去完全否認偏重聽讀的教育模式,但適時調整是家庭教育可以做到的部份。這篇文章提到五個你該知道的學習語言觀念:
1.喜不喜歡很重要,應該先從培養興趣開始。
2.「考試考高分」與「會不會使用」是兩回事
3.「語言」是關係連結的媒介
4.「語言」須邊學邊用,才能學以致用
5.「語言」該先學好母語,再同步培養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