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過很多很優秀的學生,學科能力很強,成績頂尖,
但當我問:「你將來想做什麼?」
大多數人卻茫然不知,
甚至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
換句話說,就是不知為何而戰。
於是,耳邊總是迴盪著同一套說詞:
「用功讀書,才能考到好學校,
將來找到好工作,獲得好的收入。」
好像努力讀書,是成功的唯一路徑。
這句話在我看來,簡單又粗暴。
因為出了社會後才會發現:
👉 能否賺錢,與會不會唸書,其實是兩個不同的系統。
考到一流名校,取得好的學歷,
只能代表你在「學科系統」中表現優異,
但不代表具備「社會價值」或「市場競爭力」。
這張「人生意義文氏圖」點出了人生的四個重要層面:
▸興趣 – 你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專業 – 你擅長且能做到專業水準的事情。
▸世界需要的 – 社會真正需要的,能夠為他人帶來價值的事情。
▸能賺錢的 – 你可以從中獲得報酬,維持生活的事情。
「世界要的」與「能賣錢的」交集 = 職業
例如:你或許不特別熱愛會計工作,
但因為市場需要,這份工作能帶來穩定收入,
因此成為一種職業。
「興趣」與「擅長」交集 = 熱情
例如:你熱愛彈鋼琴,並且技巧純熟,
但若沒有市場需求或無法變現,就只能是個熱情。
「擅長」與「能賣錢的」交集 = 專業
例如:你在寫程式方面很厲害,並且市場上有很高的需求,
因此這成為一個專業,能夠帶來收入。
「興趣」與「世界要的」交集 = 使命
例如:你熱愛教學,並且發現教育能真正幫助他人,
因此投入教育領域,這份熱情與社會需求的結合成就了你的使命。
▋用功讀書是為了什麼?為何而戰?
我認為教育的目標,並不只是為了讓學生考高分、
進好學校、找到好工作。
更重要的是,
讓學生多思考這四個關鍵問題
你對什麼有興趣?(興趣)
你擅長做什麼?(專業)
世界需要什麼?(使命)
什麼事情能賺錢?(職業)
👉 試著在這四個區域中找到交集,
理想的人生目標,是能夠將自己的興趣、專業、收入和職業結合起來。
即使無法完全找到交集,也可以從中尋找平衡和滿足。
這才是引起學習動機比較全面的觀點。

歡迎訂閱:數學數位學習電子報 取得數位學習指引。
每週一早上發信,與你分享家庭教育、學習如何學習、數學學習方法、相關主題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comm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