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卻仍然成效不彰?原來關鍵是刻意練習!
最近看了一本深入論述學習方法的好書,書名是「高手學習」,作者萬維鋼。書中提到不少觀點與具體方法,帶給我在教學上的一些啟發。因此,我決定以這本書為主軸,寫幾篇文章與讀者分享。尤其對於家中有青少年的父母,或是在課業中苦苦掙扎或是想精益求精的學生,不妨參考,當中也許可以找到你們想要的答案。
記得我在中學時期,是一個學習較緩慢的學生,考試成績雖然能保持名列前矛,但是必須耗費大量時間唸書,效率不高。當時,我花了很多時間制定讀書計畫,希望藉由高密度的時間安排,熟記教材內容。這就造成我時常熬夜唸書,搞得身體很差,精神不濟,上課時常打瞌睡。所以,與其一味用功讀書,不如優化學習方法,多思考,怎麼做可以既省力效率又好?
這樣的信念,一直到我畢業後,在學校教書,仍未改變。這也促使我迷上數位化教學的原因。
本書摘要
以下節錄書中讓我特別有感的內容:
在舒適區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叫練習。持續進步的關鍵就是持續地在「學習區」做事。
只在學習區練習,這件事很難。學校裡的教學往往是幾十人按照相同的進度學習知識,這種學習是沒有針對性的。同樣的內容,對某些同學來說是舒適區,根本無須再練,而對某些學生則是恐慌區。科學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小班教學,甚至是一對一的傳授。真正的訓練與其說是老師教學生,不如說是師父帶學徒。
當我們把一件事熟練之後,會把這件事「自動化」。而真正的職業高手,絕對不許自己「自動化」。那麼,他們如何做到不「自動化」呢?因為他們沒有舒適區!一旦他們發現自己對這一項技術的掌握已經可以了,就會立即進入下一個更難的項目。也就是說,訓練永遠要追求更高的難度。
人的技能,取決於兩種工作記憶。專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記憶,去調動自己幾乎無限的長期工作記憶。而刻意練習,就是在大腦中建立長期工作記憶的過程。
「練大腦」比「練身體」更容易取得大成就,因為大腦神經元連接是可以改變的!你再怎麼練也無法改變自己大腿與小腿的結構,可是你可以讓自己的大腦長出各種複雜多變的「網路形狀」來。
用什麼方法才能迅速地讓技能套路「長」在身上呢?關鍵在於兩點:
一、必須進行大量的重複訓練
二、訓練必須有高度的針對性訓練必須要有針對性,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必須一切從實戰出發,且有明確的,每次訓練要完成的目標。
人在很多情況下會高估自己的知識。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其實不知道。如果一個學生把教科書裡的東西看過好多遍,每次都感覺看得很明白,他會自認為已經掌握了,可是一旦考試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辦法是考試和測驗。這就是回饋!沒有測驗,你的知識只是幻覺。
我自己的經驗
今年是我在學校教書的第六年,期間待了兩間學校。學校是一個相對單純,生活極其規律的環境,待遇也不差,這也是我當初決定投入教職的原因。但是事情總有一體兩面,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就是這樣的單純與規律,很容易讓人不自覺進入「自動化」的模式。對於教了一、二十年的老師,教書早已成了舒適區,然而,書中提到,如果想要持續進步,就必須待在「學習區」做事。
我認為,進入學習區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跨領域閱讀,然後再予以實踐。
我讀的書不算多,但是要求自己必須輸出。有時候讀書後再應用太慢,我也會買評價不錯的線上課程學習,經由有系統的影片教學,讓我可以快速上手。自從研究所畢業後,我不用再繳學雜費給學校,但是每學期投資在學習的費用不少於求學時期,甚至更多。
維持教學熱忱最好的方式,不是過多地期待學生的好表現,而是在平常心中,讓自己保持更新狀態。因為努力學習與探索,在工作中不時有新的發現,不僅持續產生成就感,也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書中帶給我教育觀點的啟發
一、不要期待團體教學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理解,應該聆聽學生需求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再給予一對一的建議或協助。
二、人的大腦可以經由訓練產生巨大改變,應該多灌輸學生「成長型思維」
三、對於想培養的技能,應該有針對性、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