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你不是沒能力,而是缺了「主動學習」這個習慣。
「老師還沒教,所以我不會。」
這句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很多學生在面對考試、寫題目或學習新單元時,
會習慣性地說出這句話。
但在這個隨手一查就有教學影片、學習資源的資訊時代,
這真的是「不會」的理由嗎?
還是,只是一種「被動學習思維」。
很多孩子從小就在「等老師教」的學習模式中長大。
習慣等老師教,習慣不先預習,習慣被動接收。
每一步都等著指令,等著安排,等著老師的節奏。
我們的制度也強化了這種被動的學習模式。
用一堆課程,把學生的時間塞得滿滿的,
強迫他們在固定的時間內,
學一樣的東西、做一樣的題目、考一樣的試。
這樣的設計背後隱含的假設是:
學生如果有空,也不會自己學、不會主動思考。
這是人性
面對人性,這樣做的優點是:安全、保障了最基本的學習成果、有效率。
無論你的天賦與興趣是什麼,
反正這段時間你就好好學這些東西,
不保證你能多好,但至少不會差到哪裡去。
世上不存在一個完美的制度,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
同時也減少了孩子「主動學習、自我探索」的機會。
但是不用太悲觀,
「主動學習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慢慢培養的習慣。」
其實只要一點點改變,就會產生很大的不同。
▸ 每次上新課前,先自己翻一頁課本,看看小標題、例題、圖片說了什麼。
不用花很多時間,就像「先看預告片」,
上課時你會發現老師講的內容變得熟悉,
理解力加倍提升。
▸ 遇到看不懂的題目,先試著查查網路、問問AI、翻翻後面的附錄或索引。
很多學生一遇到卡關就等老師解釋,
但其實現在的工具那麼多,自己先試一下找答案,
會讓你學得更深刻。
▸ 寫完作業時,不只是交差了事,試著問自己:「我真的懂了嗎?」
可以回頭挑一題重寫、把題目改個數字重做一次,
或嘗試自己講給別人聽——這些都是超強的理解加速器。
▸ 看影片學習時,不要只是放著看,邊看邊按暫停、做筆記、重播重點。
學習不是追劇,看懂只是第一步,做過、想過、寫過才算真的內化。
▸ 每天花30分鐘複習昨天學過的內容,建立「學習回顧」的習慣。
不用等段考前才狂背,這樣的習慣能幫你輕鬆累積長期記憶,不再「學過就忘」。
一點點主動,一點點前置行動,
就能從「只會聽老師講」的學生,
變成「能夠自己學」的學習者。
盡早開始,以免在升學階段,無法兼顧,
將自己淹沒在繁重的被動學習模式中。

歡迎訂閱 數學數位學習電子報
每週定期發信,與你分享數學數位學習、家庭教育與學習如何學習相關主題。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comm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