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補教名師,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喜歡讀書、獨立、對人生有野心的資優生孩子」

我自己也曾經在補習班工作過一段時間,從高中畢業開始,就一直在從事數學教育的工作。

我擔任過國小安親班「奧林匹克數學」指導老師,升大學補習班數學輔導老師、國高中數學家教、高中補習班老師、大學研究所助教、明星私中數學教師,接觸過上千位學生。

另一方面,我也是一個孩子的父親。

因此讀這本書,對我而言也是一個自我省思的過程。

無論從一名教師或家長的角度,我始終認為,觀念才是教育成敗的關鍵,閱讀與寫作是翻新觀念的重要習慣。

因此,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一方面希望帶給同樣身為家長的讀者們一些參考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自我的期許,避免我的無知耽誤了孩子與學生們而不自覺。

培養旺盛的幹勁,孩子才能自主學習

洪蘭教授曾經在演講中提到,自主學習才能真正學到東西,被動學習也許短期內可看到一些效果,但實質上難以內化知識。

正如楊茂秀教授在「好老師是自己找的」這本書中提到:

不要倚賴教學生很多東西,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喚醒學生的好奇心,就足以啟發他們的心靈。不要給學生太多東西,使他們負擔太重;只要一點點火花,如果有易燃的東西在旁邊,就會燒起來。

因此,我認為,教育是一門「驅動」的技術。

教育者的工作,是示範,引發學習者自主追求意念的過程。

一個人在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事物,這些都是示範的材料,因此起初的家庭教育將形塑價值觀與判斷篩選的能力。

那麼應該如何做,才能培養出孩子自主學習的意願呢?

一、替孩子建立小小的「成就感」。

換句話說,就是先讓孩子覺得「我有能力做到」,並循序漸進地使其「成就感」慢慢萌芽。

驅動的方式就是打造出「她做的比周遭的人好一些」的狀態,使其產生自己擅長這件事的想法。

具體執行就是養成「預習」的習慣。

在摒除天份這個因素之下,提前準備,多努力一些,會做得比較好是正常的。所以我認為,在孩子課業壓力還沒這麼重的情況下,引導她養成預習的習慣有其必要。

二、營造開心的唸書氛圍

「讀書」本來就來就不是符合孩子天性的一種學習模式,因此才須要刻意培養。

因此,我認為可以將讀書這件事與一些快樂的事綁在一起。

就像我自己閱讀、寫作或做研究時,總喜歡泡個咖啡搭配輕音樂讓自己進入狀態一樣。這也說明了為何很多人喜歡去咖啡廳讀書的道理一樣。

想像在一個擺滿書籍的書房裡,乾淨整潔,光線充足,中間放著一張桌子及幾張椅子,桌上放著一杯平常不太有機會喝到的果汁,與父母一同聊天一邊閱讀,周遭傳來陣陣輕聲音樂的氛圍。

整潔、開心與陪伴是驅動讀書意願的催化劑。因為唯有快樂,才可能持續下去。

書中提到吃零食,我則持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讀書時可以喝飲料,如果要吃東西應該在約定好的一段休息時間進行較佳。這樣是避免專注狀態一直被打斷。

三、建立獎勵機制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

在書中提到的好孩子貼紙,代表著孩子把一件事做好的最高等級的獎勵。例如,當孩子解出一道數學題目時,可以幫她打O。但如果這是一道較為困難的問題,則可以給她一張好孩子貼紙。

好孩子貼紙的目的是讓孩子可以去思考,什麼地方做得不夠,應該再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達成,逐漸培養出好習慣。

在這裡,我想分享另一個類似好孩子貼紙的工具:「點點貼紙」

點點貼紙是好工具

步驟一、可以先製作一張表格,橫列週一至週日;直行你想跟她溝通的項目。

步驟二、與孩子一同參與討論她應盡的責任及義務是什麼?這範圍可以涵蓋孩子習慣的養成,或者是公領域的工作指派。

例如:閱讀完一本書並寫出心得、東西用完有歸位、有按時完成功課、…

可以用「不同的顏色」或「貼紙的大小」來區分她每個項目用心的程度。

步驟三:在說明好之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動作,就是要跟她做簽約跟蓋章,讓孩子了解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孩子來履行她所承諾的合約。

步驟四:每個晚上來檢視,有完成的項目貼上一個點點貼紙。

步驟五、依照孩子的年紀做點點貼紙的兌換

年紀小時可以一點換一塊錢,可是到了小學之後你要再逐步增加。可能是一點兌換兩塊錢,甚至到中年級高年級的時候,你可以一個點換三塊錢或五塊錢。其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同時養成儲蓄與達成目標的習慣。

四、多使用正向積極的辭彙

語言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有很大的破壞力。

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跟大家分享一個有智慧的母親的故事:

一名媽媽有一天帶兒子外出時,正巧路口正在施工畫斑馬線。兒子當下大呼,「叔叔好厲害,塗得好整齊」。

一名師傅聽到後表示「弟弟你要好好讀書,不要像叔叔一樣,在這裡做工!」

如果妳是那位家長,妳會如何回應呢?

一般人應該就笑笑走過了,更甚者還會有人也是這樣跟孩子說,因為那個叔叔以前沒有好好學習,所以才會淪為工人…。

然而這位媽媽跟孩子說:

叔叔真的超厲害的,這看起來很簡單,但須要專業的技術。叔叔一定很認真學習,又練習很多次,才會塗得這麼整齊。你要好好的向叔叔學習他的態度。而且外面太陽這麼大,叔叔他們很辛苦地在補斑馬線,也是在保護我們的安全喔!

短短一段句,引出了「職業無貴賤」、「認真的態度值得嘉許」、「專業知識與多次練習才能把事情做好並為他人帶來價值」。

這才是教育。

我曾經遇過家境富裕的家庭,家長給孩子的物質不虞匱乏,因為是家中獨子,因此疼愛有加。

可是在言語上,總是用批評的語氣與孩子對話:例如,「你還差得遠呢」、「你這個爛行為實在無可救藥」、「你程度實在很差」之類的…。

然後,這個孩子的行為就如家長所說的這樣,而且不好的行為變本加厲,甚至還出現些微憂鬱症的症狀。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用在教養上面同樣如此。

文章出處:馬路工勸童「好好讀書」別像他一樣,媽媽「超暖身教」網大讚!

五、虛心受教的孩子,是因為家長懂得積極稱讚!

在一個班級裡,時常會有幾個不正經的學生,對於老師講授的內容以開玩笑的方式予以回應,引發其他學生們的注意而發笑。

我是個鼓勵學生發言的老師,因此對於學生的想法基本上都給予尊重。
但有些學生有時候會搞不清楚,到底現在是否是開玩笑的時機?

為了使上課氣氛不要太過於嚴肅,我有時候會利用學生開玩笑推波助瀾設法讓精神不濟的學生能稍微振作一些。

但我發現,有些學生如果都以開玩笑的方式面對,將影響授課品質。尤其是講述比較觀念性或啟發性的問題或觀點時,如果學生認為這個考試不考而以隨便的態度面對,將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最常見的一個例子是,我有時分享一個問題不同的切入點,此時就會有學生說他硬算就好了何必多學這個方法。

但他們不知道,他們硬算也許國中階段可以應付,但到了高中之後就行不通了。

以自我為中心不肯虛心受教的孩子,通常思考較為狹獈也不深入。

相對於不正經的孩子,另一種則是充滿好奇心的且對所提出的問題感到興趣並熱烈討論的孩子。

孩子的態度與父母親有莫大的關係。

因此,對於孩子學到某樣知識與父母分享,父母們應該表現出真誠傾聽,並給予正向鼓勵的回應方式。孩子就是從父母的行為學習到面對事情的應對方式。

你總是表現出真誠,有興趣,相信她以後表現出真誠有興趣的可能性會高了不少。

六、親子共學,養成知性談話的家庭文化

家庭中的對話非常重要

在家裡應該多聊些知性內容。

例如:諺語、偉人的名言、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世界情勢等「有點知性的話題」帶進對話裡,孩子也會有興趣聽。

父母當然不可能什麼都懂,所以才要進行親子共學,建立共同討論的習慣。

在家裡切勿對知識冷嘲熱諷,應該積極創造享受知性談話的氣氛。

例如:金錢與我們每個人都習習相關,我就會去閱讀或看節目,將所學與孩子分享。這樣的話題很快就可以運用在生活中,孩子也較容易提起興趣。

利用日常生活相關話題教導孩子

現在的新聞坦白說很多都是一些芝麻小事,因此與其讓孩子去看新聞,倒不如挑選比較有意思的話題與孩子聊聊。

例如:國際局勢、或是金融經濟方面的議題,

或是一同觀看線上說書的節目,讓別人說給我們聽,然後再針對他說的內容進行討論與閒聊。

相信只要父母願意花心思引導,孩子也會逐漸培養出對知識的興趣與熱愛。

七、孩子的表達應予以尊重傾聽並正向回應

盡量捧場孩子的冷笑話

書中提到,在作者見過的許多孩子,喜歡且擅長說冷笑話的孩子,通常功課也很好。尤其是國語成績更為明顯。

原因是,孩子在說冷笑話時可增加語彙,學會國語。希望父母能夠儘量給予正面反應,為他捧捧場。

八、教導孩子「正確表達情感」

鮮少有人知道,我們必須教導孩子「表現情感」,否則孩子不會知道如何表達。

遇到開心的事情要跳起來大喊:「太棒了!」並做出勝利手勢或擊掌,表示開心。遇到難過的事情要說:「好痛苦」、「好難過」,將悲傷表達出來,與其他人分攤。

我認為從「親子共讀」讓孩子學習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達是不錯的方式。

讓孩子了解情境中所包含的「開心」、「後悔」、「悲傷」、「憤怒」、「無助」、「無奈」、「不捨」、…等情緒及表達方式。

我在家教過程中,就曾經遇過不太會表達的國立大學的大學生。只會板著一張臉,不願意聊感受,但也不排斥上課。

遇到這樣的學生是非常麻煩的,因為不表達,別人很難了解他的想法,也就無法擬訂適合他的教學策略。

因此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多鼓勵孩子表達情感並且共享某個情境下的情感。

九、稱讚競爭,別否定競爭

好勝心是驅使前進的動力來源。因此,適當的競爭,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動力。

家長不需要過度煽動競爭,但孩子如果自發性地起了競爭之心,也請不要否定她。

「競爭力」絕對是孩子未來能否在這個世界生存的關鍵,但我們別忘了「合作力」也是。因此家長可將教導重點放在「努力的美好」。

無論是在讀書、運動上,立定目標,努力向前。過程中自然會遇到競爭與合作的時候,只求做好自己,順其自然。

這篇文章就先分享到這邊,如果你覺得對你有幫助,歡迎在底下留言,並按讚分享給身邊的人,讓我們一起落實親子教育,讓未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