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明寫了很多題目,但是成績卻依然沒有起色?

關鍵在於:順序

先撇除一些天賦異稟的學生,
對他們而言,也許影響不大。

然而,對一般學生而言,
上課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發現一些成績沒有起色的學生,
有個共通點,就是馬上寫作業!

寫作業這個動作是對的,
但是必須在基礎觀念扎實的前提下進行,
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近期幫學生檢討作業,
發現,她提出的問題,就是上課教過的範例旁的練習題。
這種練習題,就是類似題,變化很小。
甚至有些題目只是改數據而已。

不會做怎麼辦?

應該是去複習範例,看看上課時老師的解法,
然後模仿做一次。如果這樣依然解不出來,
再考慮先做記號,上課時提出檢討。

對於初學者,要更講究學習的細節。
就好像,一個嬰兒剛學走路,
是須要輔助,讓他可以慢慢站起來,
然後一步一步往前,愈走愈遠,
然後接著步上第一階階梯,第二階階梯、…。

尤其,深陷學習數學困擾的學生,
一定不可便宜行事,有時候慢反而快。

這是什麼意思?

很常見的一個現象是,
課程設計通常是,先建立觀念,
然後搭配適量作業演練,
接著以試卷進行計時測驗。

建立觀念(課後複習) -> 實做演練 -> 計時測驗

按部就班,依序進行。

但是有的學生,就是會反過來做,

在還沒複習的情況下,寫作業,寫考卷,
然後才在抱怨說為什麼數學這麼難?
上課時,提出一堆上課時就已經教過的內容,
說自己解不出來,要老師解給他看。

但是,問他,上課教的範例課後有複習嗎?

沒有!

那為什麼要急著寫作業?

因為老師要檢查。

然後寫作業寫不出來怎麼辦?

開始看詳解。

偏偏市面上的詳解不一定寫得好,
有些甚至寫得很差。

用詳解學數學,是不太明智的做法。

也許,剛開始複習觀念,推導公式,
理解定理,會耗掉不少時間。但是,
有了這些基礎打底,解題自然水到渠成,
像玩遊戲一樣,而不只是痛苦地為了應付考試而已。

我認為這才是學好數學的長遠之計。


歡迎訂閱 數學數位學習電子報

數學數位學習電子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