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資訊

這本書的觀點

何謂速讀能力?

速讀能力=雜學資料庫×速讀技巧

雜學資料庫包含:個人已有的知識、資訊與經驗

想要讀得快,就是要增加「讀書量」及「讀書經驗」,並累積大量資料庫,這才是學會速讀的關鍵。

然而坊間有很多學習速讀的書籍與課程,會將重點擺在加強速讀技巧。這不是不對,只是必須在累積豐富資料庫的前提下,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此時有讀者可能會想,我就是要精進速讀技巧,才能快速累積資料庫啊!

這樣想看似沒錯,但問題是,速讀技巧仍有其極限。根據作者到處學習速讀技巧的經驗,技巧只佔速讀能力的一小部份。最主要還是因為他看了許許多多的書。

如果腦中的資料庫不足,不懂的內容並不會因為讀得快而變簡單。
反之,如果腦中已有該資訊,並不須要每個字都讀過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

舉例來說

事者竟志有成

我們不用逐字唸過,一眼看過去就知道,這個句子說的是「有志者事竟成。」因為我們以前已經看過這個句子,在我們腦中存有這個資訊,所以一眼就知道它要表達什麼,這就是速讀的精神。

再來看一個例子

產無者心恆無恆

原來句子是「無恆產者無恆心」。對於大多數沒看過這個句子的人是無法馬上理解文字要傳達的意思。

換句話說,我們讀的不是書,而是大腦內的資訊。

因此,「習慣閱讀」比「速讀技巧」重要!

速讀技巧

然而,在我們的「雜學資料庫」還不是這麼豐富的情況之下,要如何提升閱讀速度呢?

書中提供兩個具體方法供讀者參考:

第一 戒掉將文字轉換成聲音的習慣

相信這是大多數人閱讀時的習慣,不容易改掉,因此須要練習。

要做到即使不把文字轉換成語音,也能立刻抓到句子的意思。

另外,這裡並不是要求讀者腦中完全不能出現任何聲音,只是要讀者別想著要把文字轉換成聲音。這麼一來,聲音不會完全消失,而會迴繞在大腦的某處。

第二、不求甚解,先讀完一次再說

速讀就是要拋棄「想要明白內容」這個想法

然而這種讀法能真正瞭解書中內容嗎?

這裡的意思不是要讀者不去明白書中內容,而是先讀過,先接受,先瞭解這本書要闡述的內容。接著再讀第二遍,此時我們第一遍所累積的資料庫就有助於提升我們第二次閱讀時的速度與理解。

然後再讀第三遍,此時速度與理解又會再提升,可以看多一點內容細節,這就是所謂的高速大量循環「雪球速讀法」。

再說得具體一些,為了讓我們閱讀速度可以提升,可以先將範圍縮小,多重複幾次。例如第一次閱讀時,可以將閱讀範圍制在目錄、前言、後記,也就是書籍濃縮而成的精華部分。

第二次閱讀時,可將閱讀對象縮至標題、關鍵字,並且可以跳著看重覆閱讀。第三次閱讀時,可再擴大範圍和主題與專注在比較多的內容細節並重覆閱讀。

我的觀點

速讀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一項技能,當我還是學生時,我總想,如果我能夠很快讀懂一本書,就可以更有效率地準備考試,那麼我就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然而,當時對速讀存在的是比較功利性(升學考試)的目的。畢業後,我更重視的是閱讀的樂趣。此時的閱讀,不是為了考試,而是享受與書的相遇。

那麼現在的我,為什麼想學速讀?

因為我現在是個上班族(學校老師),還要照顧自己的家庭,時間比以前學生時代少了許多。看著桌上堆著滿滿的書,我得設法快速消化掉這些內容。

然而,資訊化的時代,只是單純擁有資訊或知識,已無法被重視(畢竟Google已非常強大)。

因此,改變「閱讀新資訊時的目光」,也就是改變看待事情的觀點。擁有多樣化的視角,以各種角度閱讀資訊,可以產生各種附加價值,這點相當重要。

這才是我學習速讀的目的:大量閱讀,產生聯結,觸類旁通。

總結

讀書的意義

《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關於讀書,不少學生存在著一些誤解,其中之一就是只將讀書這件事想成電腦「下載」資料一樣,將書中知識和資訊送進腦中。

但這不是他們的錯,因為我們的制度是考試引導教學,在這種教學環境下的確容易讓人誤解學習的意義。

然而書中提到一個很棒的觀點:

事實上,讀書時,並非將書中內容原原本本下載到腦中,而是書中內容與讀者所擁有的資料庫產生共嗚,就像是腦中產生化學反應一樣。

因此讀「好書」非常重要,速讀的精神就是要將好書重覆多讀幾遍。

然而什麼樣的書才能稱之為好書呢?

所謂的好書,就是那些在讀完之後,還能陪著讀者走過一段長路,讓讀者能時時回味的書,才能成為我們的精神糧食。

因此我認為,速讀就是一種快速篩選的能力。快速讀過,不好的書就別花太多時間了,好書則重覆多讀幾遍。

累積的重要

站在學生學習的立場,要如何才能把書讀好並考到好成績?這本書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發。

學霸不是短時間養成的:他們為何可以讀書讀這麼快?
因為學霸腦中的雜學資料庫較為豐富,這絕對是靠長時間努力累積而來的。

因此,與其耗費心神思考改善學習方法,倒不如先培養出規律的讀書習慣。「多閱讀」以增加資料庫的累積量,才是比較好的作法。

作者簡介

數學到底要學來幹嘛?生活中又用不上…

不管三角函數、還是微積分、或是其他我們曾經學過的數學,為數不少的學生很早就確定,這些東西以後再也不會用到,認為現在學這麼多根本沒有必要。但是這樣的想法基本上忽略了一個重點,這個重點就是,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大腦其實是進入一種狀態,一種設法解決問題的模式。學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為了解決問題時,絞盡腦汁,思考策略、學習新方法、改良舊方法、補足工具的過程。

未來,離開校園,也許我們不會再遇到數學問題,但是一定會遇到其他各式各樣的問題。當初,這個為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考磨練,就是我們可以帶得走的能力,也是一種無形且寶貴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