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要不要讓小孩上雙語幼稚園的事。

我記得我第一次接觸英語的二十六個英文字母是在國中一年級的時候,當時也說不上是否喜歡這個科目,只記得花了很多時間在背單字、文法,考試雖然能維持不錯的水準,但始終無法體會學習的樂趣。

上了高中後,雖然小範圍的考試憑藉著用功還是能考得不錯,
可是一旦遇到大範圍的模擬考就差強人意。現在回想,我覺得關鍵應該不在於課本唸得多熟,而是在於平常是否持續使用語言的習慣。

我們以前學習英語,就是將它視為一個「科目」,
老師教學上就是教我們如何「解構」這個語言,理解當中的文法、句型,為了學這個語言而學。

但問題是,當時很少人去強調,語言是要學來交談、學習新知識用的,我們花了好多時間去學習這個語言,大多時候卻只有在考試時使用它。

這篇文章「敢說、會用」才重要!五個你該知道的語言學習觀念
提到了幾點,幫助我理清了一些觀念。

喜不喜歡很重要,應該先從培養興趣開始。

如果只是讀課本,要培養出興趣是有難度的。但應該要如何培養興趣呢?

在「【實用】學英文沒有動力怎麼辦?除了死背,你還可以這樣學英文…」這篇文章提供了十一種方法,無論做為自學或是規畫親子共學,都是非常棒的資源。

題外話:最近學習seo(搜尋引擎優化)的技巧後,愈來愈能體會,在合適的關鍵字之下,能讓Google的演算法排在第一頁的資訊非常難人可貴。真的可以找到很多很有用的資源(訊),這是這個年代的美好之處。

「考試考高分」與「會不會使用」是兩回事

考試考得好,但卻不會說,或是說得不夠好,或是聽不懂,似乎是很普遍的現象。

另一方面,我們在使用我們的母語「中文」時,大家都說的很流利,可是考國文卻經常考得不太好。

回歸到學習語言的本質,「會不會使用」應該是比「考不考得好」要優先考量才是吧!雖然不須要去完全否認偏重聽讀的教育模式,但適時調整是家庭教育可以做到的部份。

「語言」是關係連結的媒介

「關係的連結與建立」是孩子的天性,而語言是協助孩子建立關係的重要媒介,因此幫孩子建構語言的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讓英文是一種「語言」而非「科目」

換句話說,當務之急應該是去營造「隨時都可學習英文的環境」
讓英文是一種「語言」而不是「科目」。

「語言」須邊學邊用,才能學以致用

這就回到我標題上提出的問題:「是否讓小孩上雙語幼稚園?」
不可否認,很多英語優秀的學生,小時候都是讀雙語(或全美語)幼稚園;但也是有上了雙語(全美語)幼稚園卻仍然效果不彰的例子。

這裡提到

英文要學好,「內部」與「外在」的環境必須一致。

也就是說,當孩子在學校或補習班學習英文後,回到家必須也能夠持續使用英文,寫到這裡,我又用了另一個關鍵字找到另一篇文章
「9個不出門自己在家學英文的方法

不用急著買課程,因為免費資源超級多的!
只要家長願意花一些時間實踐親子共學,相信可以省很多錢。

「語言」該先學好母語,再同步培養外語

這裡提到”如果送孩子去英文補習班,但回到家卻沒有英文的環境,英文就會變成母語外的第二外語。

回到學語言的本質,就是要做到內外環境一致,去建構語言的環境,透過自然的方式成為他的語言

太早接觸外語是否會影響中文的學習?

有兩種說法

一者是說,母語都還沒學好就去學第二種語言,是否會讓孩子的語言錯亂?

另一者是說,要讓孩子多方面接觸語言,他就會很多種語言。

到底哪一個說法才是對的?

這篇文章又提醒了我,像我小時候跟家人是說台語、去學校跟同學是說國語,兩種語言我有錯亂嗎?答案是沒有。

我想這應該就是關係連結造成的吧。從小習慣跟誰用什麼語言,長大就會跟那個人用那個語言,但因為台語講得不太好(缺乏學習),就衍變成國台語混雜,很難改。

回到這篇文章的問題,是否該讓小孩上雙語幼稚園?

我認為,只要經濟能力許可,讓小孩上雙語幼稚園是不錯的選擇,
但要避免讓小孩白天在幼稚園與晚上回到家學習的斷層,父母必須刻意營造家裏的學習環境。現在資源非常豐富,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相信只要善用關鍵字google搜尋,一定還可以找到更多很好的資源。

另一方面,倘若經濟能力不許可,白天無法讓孩子沉浸在英語的學習環境,那就利用晚上時間,帶小孩讀讀繪本,使用線上的免費或付費資源輔助,試著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例如:廖采幸的繪本閱讀計畫是不錯的方法。